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办学特色

学科与专业

l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l国家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l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

l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综合评价第二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l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l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l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l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通信工程

l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物联网工程

l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

教学平台

l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l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综合实验中心

l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l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民族大学-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l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l教育部-中兴通讯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基地: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l校企合作产业学院:中兴通讯学院

l辽宁省本科优秀教学团队——电子技术课群教学团队

l辽宁省本科优秀教学团队——信息处理课群教学团队

l辽宁省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

l辽宁省精品资源建设课程——《电路原理》

l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光纤通信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基于特殊环境下5G组网设计与优化虚拟仿真实验》、《互联网+产品创意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化

l省部级科研平台:辽宁省智能化装备嵌入式工程研究中心

l大连市科研平台:大连市物联网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l大连市科研平台:大连市视觉感知技术研究中心

l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机器视觉与智能精密装备研究所

学院简介

学院设置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学院拥有2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2门辽宁省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建设课)、10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现有教师74人,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88人。师资队伍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5人,入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研究生导师23人,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合理。

学院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学科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四个突出”战略为引领,秉承“和谐、创新、诚信、进步”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研牵动和人才为本的战略,全面推进专业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使专业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局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辽宁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家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各类省部级项目5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学院现有辽宁省智能化装备工业控制嵌入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大数据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大连市视觉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物联网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民族文化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等多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同时学院与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评为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级教育部新工科项目2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7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近30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其他各类省部级教学获奖10余项。

学院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构建了“三型工程师”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双主八共”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以及“双主线阶梯式”培养模式和“三真四实”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成效显著。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0余项,在国内知名学科竞赛中取得一等奖10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三等奖200余项,学生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20余年来,学生初次平均就业率超过9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是学校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牵头单位,也是该专业学位类别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领域的牵头培养单位,主要面向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依托国家、地方和行业企业重要工程技术项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近三年来,学院研究生共获得学科竞赛奖项累计达147人次,获奖比例超过在校学生比例的50%,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28篇被SCI、E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80余项。学院研究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100%,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其中不乏华为、Intel、百度等具有影响力的公司。近三年,考取博士十余人,录取院校包括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双一流”院校。

本科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具备科学和工程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面向电子技术、信息、通信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管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各民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适应岗位群: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通信与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能从事各类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维护、管理和营销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信号与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

适应岗位群:毕业生可在通信系统、信息处理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及管理、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它边缘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专业立足于信息大类知识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贯穿感知层、通信层及应用层的以面向产业和行业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物联网工程所涉及的多学科发展需求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我国以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WSN技术综合实验、移动应用开发、数据分析与挖掘等。

适应岗位群:培养人才具有运用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计算机、电子和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能力,具有物联网相关领域工程开发和设计相关的能力,可从事物联网及IT产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培养领域简介

名称及代码

简介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

该专业领域以应用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以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实际工程问题,内容涵盖:面向纯像元的硬分类分析技术;面向混合像元的光谱解混技术;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理论研究与应用系统研制;物联网环境下的检测与信息获取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系统构建及软件开发技术;物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处理及应用。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085411)

该专业领域主要致力于网络环境下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内容涵盖:大数据清洗与分析的基础理论、模型和算法;面向大数据的新型机器学习技术;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图像视频大数据分析与理解;大数据系统构建与行业应用技术;社会媒体数据尤其是满文档案大数据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