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洁:三十八载耕耘讲台 一颗匠心守护学生
在生命科学学院311室的办公桌上,堆放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的课程材料,冮洁老师正专注于轻工业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初稿的编写。其间,不时有学生过来找她,冮洁总会放下手中的笔,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冮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为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她采用“翻转课堂”形式,通过“中国人缺乏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各类食物营养价值”等专题报告,搭配课堂测试、研讨互动等环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上的理论铺垫,也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埋下了扎实的伏笔。
此前,冮洁指导的一支学生团队在备战辽宁省创新大赛时,萌生了开发健康食品的想法,他们以香菇和大豆为主要原料,打造了一款素肉肠。最初,团队仅凭借口感判断食材搭配的可行性,但反复试验后逐渐意识到,缺乏科学支撑的简单食材组合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们请教冮洁老师,查阅资料,将课堂上学过的“蛋白质互补”理论融入实践:大豆蛋白氨基酸组成不够完整,香菇恰好能弥补其缺陷,二者结合不仅风味协调,营养价值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冮洁并未止步于理论指导,而是适时引入“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天然食材的健康属性。她带领学生持续调整配方、改进工艺,推动项目从最初的创意构想逐步走向成熟实践。最终,师生共同打磨的“香菇大豆素肉肠”凭借优异口感与科学内核,荣获辽宁省创新大赛一等奖,成为跨学科教学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
冮洁主讲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构建起专业素养与思政教育共生共融的独特课程思政体系。“是冮老师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食品营养学的看法,这门课里不只是专业知识,更藏着家国情怀。”现于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冮洁2015级学生程秋涵说。

这份对学生的影响力,源自三十八年讲台生涯中“始终将学生成长放在首位”的坚守。面对学业困难的学生,她主动跟进、反复督促,用耐心帮扶为每一位学生兜底,不让一个人在学习路上掉队;针对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她从个人优势挖掘到备考信心提振,全程精准指导,助力他们实现深造目标;而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她更是倾注心力,从申报书的逻辑梳理到创新点的反复打磨,逐字逐句点拨,陪着学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份深耕换来了丰硕成果。冮洁指导的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食品创新大赛等重要奖项3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不乏EI收录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个项目不仅获批国家级立项,更成功入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
在深耕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同时,冮洁始终坚持将专业所长与社会需求、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多次深入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贵州铜仁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产学研合作。她牵头主持并完成“食用菌富锌栽培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富锌、硒食用菌栽培产业化示范及其深加工技术”“黑木耳污染成因剖析与集成防控示范”“木醋液在食用菌栽培中应用”等多个科研项目,以扎实的技术攻关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精准注入科技动能,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担当,与她课堂上“学科教学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的育人探索一脉相承、相辅相成。也正是基于这份“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坚守,冮洁先后收获了大连市第十届“三育人”先进个人、大连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从课堂上的创新教学到课程体系的深度建设,从对学生成长的全程护航到对专业发展的持续深耕,三十八年来,冮洁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前瞻的教学理念,将食品科学与思政教育无缝融合。不仅打磨出了国家一流课程,更让她在数十年岁月中,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可信赖、可依靠的“良师益友”。
喜君:用专注打磨教学 以真心书写育人篇章
从一名虚心向学生请教剪辑技巧的“新手教师”,到成长为我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核心骨干,外国语学院喜君老师用无数个深夜的伏案备课、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一批批学生的扎实成长,印证了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以匠心深耕教学细节、用初心守护每一位学生的温暖旅程。
作为“基础日语”这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核心教师,喜君始终秉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用一堂堂充实而温暖的课,陪伴每一届学生从零起步,直至自信地开口表达、理解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她的课堂,既有严谨的系统训练,也从不缺少温度。所带班级不仅多年“零学业预警”,日语N2通过率更是稳定在90%左右。“20个人报考,18人通过。只要愿意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她常把“语言是工具,价值观是根本”挂在嘴边,在讲解语法和课文的同时,常常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和时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客观看待不同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
“同学,请帮我找一本关于日本文学的书可以吗?”“麻烦告诉我具体书名或者作者,我帮您查询检索系统。”在喜君的课堂上,这样的对话时常响起。当学完“请求、命令”类语法后,她总会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图书馆管理员与读者,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练习日语表达。这个看似简单的课堂设计,不仅让抽象的语法变得鲜活,更悄悄打破了学生“开口难”的壁垒,而这正是她早早推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生动缩影。
为了让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喜君将三分之一课时分配至线上数字课程,方便学生随时回看巩固语法难点;线下课堂则彻底变身为“实战基地”,除了角色扮演,还设计了情景对话、主题讨论等多样互动形式,让语言学习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运用”。

而这份对教学的极致用心,更藏在她自己口中“有点轴”的较真里。答应学生下节课进行测验,哪怕忙到凌晨四点,她也会逐题打磨好当天试卷;承诺课后随时答疑,手机里的微信消息永远秒回,从不让学生等回复。“信任是相互的,你认真,学生才会当真。”喜君说,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后的点滴承诺,她所坚持的不过是用最扎实的行动守住对学生的每一份责任。
为了提升课堂效果,喜君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向设计学院的学生学习剪辑技巧,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视频。近期,她还借助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契机,尝试用AI辅助进行口语测评。“AI先跑一遍流畅度,我再仔细调发音。省下的时间,更能关注每一名同学。”
喜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按照每个人不同的喜好,为学生们送上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即使学生毕业多年,仍能收到她的叮咛与问候。这份对教学的用心,也换来了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在她生日那天,正在家休息的她突然收到蛋糕和鲜花,贺卡上写满了学生的祝福。录制课程视频时,学生们总能“一遍成形”,不用过多安排,自然默契配合……这些温暖点滴,让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近日语专业的过级考试成绩发布,同学们陆续发来的一条条喜讯,是学生给喜君最好的回馈。从为了备好一堂课熬红的双眼,到为了制作教学视频而虚心请教的身影;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坚定承诺,到把文化自信种进学生心里的细致引导,喜君从未把教育当成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用“轴”劲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用真心焐热每一段师生情谊。她总说自己只是“做好该做的事”,可正是这份对教学的敬畏、对学生的牵挂,让“匠心”与“初心”在三尺讲台上落地生根。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热忱点燃热忱。而那些从课堂上走出去的学生,带着扎实的语言能力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奔赴山海,便是最动人的‘教学答卷’。”喜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