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研”续梦想 民大有我:以高质量入学教育为研究生成长精准“赋能”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作者:崔杰 编辑:李素梅 来源:研究生院

 

“作为研究生,既要扎实推进学术学习与科研探索,也要主动丰富研究生生活维度,在学业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要主动参与国际会议、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开阔视野。”“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贡献力量。”在环境与资源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与导师见面会现场,师生齐聚,导师们的恳切叮嘱,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导学同行、共育成长”的浓厚育人氛围。

 

今年,我校共迎来2025级797名研究生新生。为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筑牢思想根基、明确学术方向,上好研究生“入学第一课”,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统筹部署,各培养单位精心落实,以“研续梦想 民大有我”为主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入学教育全过程,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理论+实践”“自主+引领”的多元形式,打造覆盖思想、学业、生活、安全的全方位成长赋能活动,助力新生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蜕变,开启学术新征程。

 

锚定育人方向 构建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牵头制定了《大连民族大学2025年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设计了“理想信念、爱校荣校、科学道德、培养管理、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导师对接”七大核心模块。该体系既含思想引领、学术规范等核心内容,又兼顾生活适应、职业发展等现实需求,为各培养单位推进入学教育提供清晰路径。

 

2C543

 

开学初,学校分别在开发区校区和金石滩校区召开202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设置校园安全讲座、心理健康辅导、人才培养体系介绍、奖助政策解读、团学组织宣讲等环节。驻校民警李国霞结合校内外真实案例,围绕寝室消防、防电信诈骗、出行安全等高频风险点,讲解预防与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心理中心教师李志楠以“从‘适应’到‘升级’:思维成长与心理护航”为题,分析研究生阶段常见心理适应问题,传授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方法,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服务资源与流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常务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崔杰全面解读研究生培养、奖助体系和日常管理制度,鼓励新生遵守学术规范,在学校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实现学术理想与人生价值。

 

从学校统筹到培养单位落地,“上下联动、协同发力”是今年入学教育的显特点。各培养单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科特色、时代需求结合,聚焦学科特色与新生需求,细化举措、创新形式,将七大核心模块转化为具象化、个性化的育人实践,推动入学教育从“全覆盖”向“精准化”延伸,为新生开启研究生生涯注入正能量。

 

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家国情怀


“战机呼啸而过,方阵整齐划一,这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也更加明晰作为新时代研究生的责任与担当。”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中,2025级研究生姜铮文在观看阅兵直播后感慨道。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根基。入学教育期间,学校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点滴细节:经济管理学院组织专题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仲天宝围绕学院发展历程作详细讲解;数学科学学院以“入党启蒙教育”为抓手,引导新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组织新生集中观看电影《73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科技报国”案例分享。从文化浸润到精神引领,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夯实思想根基。全体研究生新生通过共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一课”,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种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种子。

 

“这次报告会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更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类别2025级研究生思棋那在听完“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题思政课后说道。


 

科研学术引路 筑牢规范底线


“学术不端不仅会导致学位被撤销,还会对整个学术生涯造成严重影响。科研必须严谨,创新更要坚守规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厚杰在入学教育首讲中,结合典型案例为新生清晰划定学术底线。

 

学术规范是研究生的“入门第一课”与“终身必修课”。各培养单位围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周文书、副院长张誉铎分别围绕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做专题报告,从学科特色、培养体系解读,到学术诚信底线、科研伦理要求,再到学术不端案例剖析,帮助新生树立“严谨求学”的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副院长周国琴详细解读民族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划分、学分要求、文献研读、科研考核等毕业“硬指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导师开展学术规范专题培训,讲解“代码开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学科特色要求,并组织新生参加中国知网“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近80%新生按时学习并获结业证书。

 

 

 

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分别组织课题组导师组会观摩,让新生走进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参与组会讨论,直观感受科研流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许鹏以“时间轴”形式,梳理从研一确定方向到研三答辩的全流程,针对“材料提交延误”“论文格式不符”等常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让新生清晰了解如何做科研、如何写论文。

 

“我们要尽快转变身份,始终保持求知热情、严谨态度与诚信底线。在向导师学习中明确方向,在研读文献中汲取养分,在遵守规范中坚守初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具有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高层次人才。”环境与资源学院林业类别2025级研究生时超在师生交流会上分享感悟。

 

走进内心世界 破解适应难题


“老师详细了解我的个人情况和职业规划,解答学习生活疑问,感觉像家人一样亲切。”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民族学研究生周妍君,在学校和培养单位领导走访公寓时,不仅获得学业生活建议,还深入了解了研究生资助政策,心中不安瞬间消散。

 

入学教育期间,各培养单位秉持“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理念,从生活细节入手提供“暖心服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迎新当天设立“一站式”服务点,志愿者化身“校园活地图”,帮助新生办理报到手续、解答疑问。环境与资源学院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向家长详细解读培养方案与安全管理规定,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桥梁。设计学院通过参观导师工作室和导学面对面活动,精准对接“导师所能”与“学生所需”。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以学位点为单位召开导师与新生见面会,导师分享成长箴言,新生交流困惑与期待,拉近导学距离。

 

 

针对新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学业焦虑,各培养单位精准施策,助力学生缓解压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开展心理调适专题分享,讲解焦虑情绪缓解方法;环境与资源学院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平衡科研与生活”“应对科研压力”的实用建议;外国语学院从学生需求着手,积极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研究生学习节奏。全方位的暖心举措,让新生感受到了民大“爱生如子”的温暖,为适应民大研途新生活奠定基础。

 

“从思想铸魂到学术引路,从生活帮扶到安全保障,我们始终将新生入学教育视作研究生成长关键环节,融入严管厚爱的理念。既要帮新生扣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也要让他们在民大感受到家的温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袁传军表示,“入学教育只是起点,研究生院会持续关注新生成长,从科研能力提升到职业规划指导,从导师双选优化到就业资源对接,提供全周期、全过程的指导和帮扶,助力他们成长为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