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共谱教育强国的“师者华章”——2025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事迹展之三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作者:学生记者 张晓庆 李芸晴 曹云 张馨月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黑龙:三十五载守初心 科研教学育桃李

 

金秋九月,辽宁省博物馆内“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自7月31日开幕以来,该展览已接待线下观众二十余万人次,线上观展也超过10万人次,成为辽宁省主题教育与民族团结宣传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备受瞩目的展览背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学院)黑龙教授作为大纲组成员,主导完成了展览第一展厅主线和关键内容的编纂审定。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历史洞察力,科学地融合学术研究与现实关怀,使展览既具有严谨的历史依据,又充满生动的叙事感染力,为引导干部群众、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是要向社会作出回答,争取历史话语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三十五年来,黑龙的科学研究从未间断,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初心。今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民族史研究课题,不仅在学术上取得重要突破,更在研究方法上实现持续创新:从单一的民族学视角扩展至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区域国别学建设,切实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力量。他所带领的民族学科研团队,重视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在科研实力与成果质量上表现优异,逐步形成了严谨务实、协同共进的团队作风。

 

三十余载深耕不辍。作为首席专家,黑龙已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他出席“道中华”东北亚区域研究国际会议,以清代《钦定理藩院则例》俄译本为切入点,探讨东北亚国家的历史叙事与文化交融。累累硕果背后,是他对困难的坦然,“研究从来不易,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扎实的前期积累,更要站稳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黑龙说道。

 

 

黑龙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至今已培养出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他常说:“教师之责,在于引导和传授。学术之路终须学生自己走,但老师要倾囊相授,更要传递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术品格与治学精神的塑造。他坚持亲力亲为、悉心指导,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责任感,帮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扎实成长、全面发展。

 

黑龙不仅深耕民族史领域,更致力于将厚重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易懂、可信的公共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在今年我校秋季开学初的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研讨班上,黑龙应邀作了题为《辽宁历史中的“三交”》专题讲座。他系统生动地阐述了辽宁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中的历史脉络与实践经验,为领导干部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启示。随后在经济管理学院科研沙龙活动中,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他分享了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要点与技巧,并现场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细致指导,以“传帮带”的学者风范,为搭建科研共同体注入力量。除此之外,黑龙还走出校园,将学术智慧带入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今年,他持续奔走于学术支援与民族工作一线:3月,受内蒙古工业大学邀请举办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讲座;4月,赴包头师范学院开展专题辅导;6月,深入基层就“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主题开展实地调研……他不断跨越学科与地域界限,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政策参考与实践指引,真正实现了学术服务社会、研究扎根现实的治学理念。

 

三十五年的时光里,黑龙既是严谨授课的师者、潜心钻研的学者,更是常把书籍递到学生手中、耐心答疑解惑的“暖心前辈”。“坚持教书育人,盼桃李满天下;坚持科学研究,收获学术成果;坚持不忘初心,服务国家战略”,这是他的原则,更是他的追求,而这份追求背后,是一位当代学者以己之力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命的赤诚与担当。

 

徐文:让科研走进课堂 用实践滋养成长


于科研中求索创新,在教学中托举梦想。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徐文,正是这样一位践行“筑梦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他秉持着“科研育人、教学相长”的理念,带领学生在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探索钻研、突破技术瓶颈,用专业与坚守为学生的成长铺路,以热忱与担当践行着教师的初心使命。

 

“我做科研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是培养学生。”徐文这样说道。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最让他难忘的是硕士阶段第一次成功制备出均匀纳米材料时的那份新奇与成就感;还有博士期间,为了测试材料光学性能,整日待在全黑实验室里,从早晨八点忙碌到深夜十一点。导师那句“我就不信做不出来”的坚定话语,成为他日后科研道路上持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因经历过艰辛,他更加意识到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亲身做科研,才能站在学科前沿,真切了解国家和行业需要什么。把这些融入课堂,学生才会觉得所学有用、所学有趣。”

 

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徐文将课本之外的鲜活知识融入课堂。他巧妙地将自己的科研经验与全球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或编织成生动的小故事,或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走近世界学术前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萌发了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好奇心。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徐文的要求清晰而严格。对学术型硕士,他打造了“全链条+全英文”的培养模式:从材料知识到物理、化学原理,再到器件研发与应用,学生需掌握完整研究流程;科研材料、专业文献乃至成果发表,均要求用英文完成,且研一第一学期必须攻克英文文献阅读难关。“学院的光学、电子设备平台条件很好,但要想真正用好,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肯下功夫。”他带的研究生通常早晨八点就来到实验室,晚上十点多才离开。这份坚持与勤奋,成为他们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撑。去年,刘海龙同学拿下了学院首个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有几名同学也陆续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专业型硕士,徐文更加看重实践能力的锤炼。他主动联系企业,推动学生参与横向课题或走进公司实习,真正与产业需求接轨。“不管学硕还是专硕,我都希望他们要学会‘提问题、析问题、解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令他特别欣慰的是,带了一年的学生,如今已经能够在组会上流畅汇报自己的进展,从容回答老师的提问了。他说:“看到学生一步步突破自己,比自己出成果还要高兴。”

 

作为年轻干部和学院带头人,徐文将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带头作表率,主动走进师生内心世界。他担任班导师、开通电话微信直通车,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课后,用心和学生交流,学生也特别愿意向他请教关于未来规划与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曾推荐学生赴法国攻读硕士,也曾帮助成绩并不拔尖的学生对接华南理工大学导师,最终助力其成功“上岸”。今年研究生双选期间,多名学生主动申请加入他的课题组,这份信任,就来自于他平日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与悉心栽培。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加强有组织科研,支持前沿探索,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出呈现强劲上升势头。学院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国家级人才、重大项目的突破,获批2个硕士点,获批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特区。徐文本人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校外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

 

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严谨治学,又胸怀热忱。徐文用自己的科研实践反哺课堂,用深切的师者关怀守护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内涵。未来,他将继续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以探索为笔、以育人为纸,将前沿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赋能更多青年学子成长为未来的创新力量。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