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桃李不言蹊自远,师者无声德自高。在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专栏。本专栏将以笔墨为舟、以镜头为帆,追寻优秀教师的育人足迹,撷取其教育路上的硕果芳华,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看他们如何以创新探索激活教学科研活力,用淳淳温情照亮学子成长之路;如何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将学问做在课堂里、将品格育在点滴言行中;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的时代课题。在这里,无论是课堂内外的巧思智慧、教研融合的笃行深耕,还是师生之间双向奔赴的温暖瞬间,都将一一呈现。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的教育答卷,体会这份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与深情。
服务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团队:让每一份努力都汇成共同的荣光
“站在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参观完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31班的王瑞琪深有感触地说道。这不是她第一次参观博物馆,但却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风吹进现实,吹进心里。自开展以来,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已经迎接了二十余万名观众,很多人离开展厅时,带走的不只是手机里的照片,更有一份关于“我们”的深刻感悟。而这些感人瞬间的背后,是一支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团队长达八个月的精心筹备。
本次主题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为主题,共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400多幅图片和9部视频,从记录早期区域文化交融的查海遗址石碓龙、红山文化玉器,到彰显新时代辽宁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见证了各民族在辽宁地区开拓融合、团结奋斗的历程。
2024年11月末,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作为展览的筹办单位,学校将全过程参与展览的大纲编写、展陈设计、讲解词撰写、展览宣传等工作任务。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制定《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陈大纲和展陈设计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协调工作小组。
大纲组全员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深度调研,潜心研究,对辽宁历史进行纵向梳理、横向分块,立足辽宁,辐射东北;无数次赴沈阳对接沟通,深入挖掘辽宁大地上的民族交往、融合与共同奋斗的历史脉络,系统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地区的演进与发展。一个多月的时间,大纲组完成了十三万字的初稿撰写,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伏案疾书,是对辽宁历史的深入梳理,是对“铸牢”元素的深度挖掘。大纲先后十多次送审省内外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累计征集意见近两千条。每一条建议,大纲组成员都认真研究、逐条研讨吸纳,先后几十易其稿,这不仅是专业态度,更是对历史、对观众、对使命的尊重。

如何将文字大纲转化为触动人心的视觉体验,是设计组面临的挑战。他们形成了三套设计方案,经过多轮比选和论证,最终选定第一套作为定稿方案。为了更贴近历史、更真实地呈现“铸牢”主题,设计组骨干成员不仅研读大量辽宁历史资料,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实践说话。设计稿常常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每一幅图片的摆放、每一段视频的剪辑、每一处灯光的调节,都经过精心考量。他们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展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随着展览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工作组集中力量、协同作战。无论是大纲的最终审定,还是展厅的布置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一个目标:确保展览圆满成功。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广大观众领略新时代辽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效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凝聚民族共识、服务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化载体。
展览开展以来,持续引发观展热潮,其中亲子家庭和学生群体超过七成。许多观众表示,通过展览,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特别是我校2025级新生,在了解到学校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与展览筹备,并在展览中看到学校相关成果展示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初冬到盛夏,八个月的筹备,不仅是一场展览的诞生,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所有参与者的付出,共同铸就了这场高水准、有温度、有深度的主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