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之“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项目启动会暨第三届“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研讨周 新闻报道(四)

作者:学生记者:曲冉 责任编辑:张家瑜 发布日期:2023-12-12 03:08

 

 

 

12月11日晚,根据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之“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项目启动会暨第三届“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研讨周会议日程安排,周领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及兄弟院校开展以“讲好中国文学故事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为主题的的讲座,讲座由院长闫怡恂主持。

周领顺教授指出“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与之前经常使用的“翻译内”和“翻译外”的方法有相像的地方。在“行为-文本视域”看问题,看到的是译者和翻译的“社会性”;在“行为-社会视域”看问题,看到的是译者和翻译的“社会化”。“行为-文本视域”常规上的“翻译内”和“翻译外”是分析的层次化,也是译内译外分析法的具体表现,而“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不仅仅是分析的方法,还是宏观上的理论发展系统,特别是“批评研究”领域的发展系统。在“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中,行为是核心,呈现三角关系,能更好地将内部与外部、文本意义和目标因素以及心理过程等过程因素等全纳入进来,能更好地表现人本基础上各种关系的互动过程。

周领顺教授通过借用译者行为并举出两个例子批评理论的“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分新框架。第一个例子,周教授就山东报业(集团)推送的山东财经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首届诗学论坛视频里,《世界文学》主编发表的一段话,用“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在文本上,周教授指出“翻译”和“文学翻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又借古诗阐述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在行为上,周教授表示“忠实”是译者对自己翻译的单方面约束,不能说明实际的翻译生态,所以需要“求真”和“务实”,为了务实目标能够较好的实现,在实际的翻译生态中,“求真”就变成了选择性的。追求“忠实”只是坚持了翻译的基本伦理,所以要将译者的“翻译”和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翻译活动” 区分开来;在社会上,周教授指出市场并不都要由翻译的意义传递是否准确而决定,社会也不会全因意思的准确而被接受。考证真实的情況、求取真相,理解翻译行为,改善译文,既是“求真”的真义所在,也是过程和社会的一部分。这也是“求真”与“忠实”的根本不同。第二个例子,周教授以一篇《狼图腾》海外翻译与传播研究论文的分析为个案,从文本环节、行为环节、以及社会环节三方面凸显了该分析框架的优越之处。在文本环节,周教授指出原文文本所具有的优良特质是译文文本成功的物质保障,鉴于译者意志性统领下的语言性和社会性在译者行为上的体现,译者一般的译文,即“求真-务实”型翻译。在行为环节,周教授表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所以这里的“行为”直接指的是译者的行为。不管是微观务实,还是宏观务实,不管是直接务实,还是曲线务实,总之在大局上不能脱离原文的意义之根,也就是要“求真”,最起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求真”,也就是选择性 “求真”。在社会环节,周教授总结超越了可读性的范畴,也就是超越了语言及其负载的意义的范围。也就是社会的反作用:商业因素。该分析框架不仅可以包容翻译,也可以涵盖传播方面的内容,并能够特别突出译者在“行为”环节发挥的社会性角色化作用,这些内容多是常规缺失理论框架约束的翻译和传播研究论文所比较欠缺的。

讲座结尾,周领顺教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各位学者通过这次云端相聚收获满满。本次讲座让我院师生对于译者与研究有利更加准确的定位,我院师生在聆听中收获学术真知、培养创新能力,促使我院师生在怀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求真。期待各位学者在外国语学院后续开展的学术讲座中产生更多的学术共鸣!

附:主讲人简介

周领顺,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杰出人才”;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和《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山东外语教学》等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创建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研究方向为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