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书香民大】以读书之名,在大学时光里镌刻青春的厚度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作者:学生记者 马晓冉 ​何鲁玉 ​孙墨 刘雅馨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孙伟馆驿为舟 长卷作枕


“滴……”图书馆自助借还机的扫描声穿越晨雾,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222班的孙伟将《张居正大传》轻放在感应区,电子屏幕随即弹出他的借阅记录,2024年度共借阅42册,内容涵盖了现当代文学、传记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领域。

 

阅读的火种在时光里淬炼成金,中学时代的孙伟,通过课桌间书籍的流转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一本本“漂流的书籍”叠着三四个少年的指纹,构筑起孙伟最初的阅读兴趣。“一本《许三观卖血记》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了课本外的世界,我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感悟,多元观点的碰撞深化了我对情节的理解。”孙伟回忆道。这种自发形成的共享阅读模式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孙伟常从新华书店借阅书籍,钱钟书的《围城》就是其中之一。“书中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让我开始反思,与其抱怨环境,不如理性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接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孙伟说。


进入大学后,孙伟在丁颖老师的现代文学作品精读课堂上,按老师指导的文本分析法研读作品:先通读划出关键段落,再查阅相关文献比对观点。根据老师推荐的书单,孙伟开始每周研读一本现代文学著作:每天花费一小时精读书籍,再通过“抄录—批注—感悟”的阅读策略,撰写作品分析笔记。翻开书桌上泛黄的阅读笔记,关于鲁迅《伤逝》的记录中,除了涓生独白的原文抄录—“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还用红笔标注出“个人解放与社会结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的隐喻。关于张爱玲《半生缘》,孙伟标注“运用曼桢与曼璐叙事,展现女性意识觉醒的复杂性”等观察。


当同龄人选择用电子设备阅读时,孙伟仍保持着阅读、抄录、批注纸质书的习惯,“手指抚过纸页的阻力,能让思考留下更深的刻痕。”一本本阅读笔记不仅仅剥开文字下不同的世界,更见证了孙伟思想的成长。孙伟总抱着纸质书写写划划,2024年,他不仅专业课成绩提高了,拿下国家励志奖学金,还用密密麻麻的笔记证明:纸页翻动间的思考,真的能改变人生轨迹。


尹宇飞:书脊蜿蜒处 自有星群诞生


“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人,只顾着采集感兴趣的蘑菇,谁会数自己摘了多少朵呢?”面对图书馆年度借阅榜单上89册的借阅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31班尹宇飞这样说。这位每天泡在图书馆的“采书人”,用两年时间绘制出独属自己的“知识蘑菇图谱”,始终保持着对阅读最原始的纯粹与热忱。


无论是晨曦笼罩的图书馆,还是温暖舒适的宿舍,都能见到尹宇飞阅读的身影。阅读前,尹宇飞会进行选择性的精读或泛读,“一个星期大概会看一两本书,但不一定全看完。当遇到特别对味的书,就像掉进兔子洞,花上整天沉浸其中。”他的读书技巧,就是不在表面上浪费时间,阅读时若遇阻滞,会果断选择放弃;若判断是自身理解不足,则会主动找来导论类书籍“补课”。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他常因某本书触发延伸阅读的连锁反应,从单本著作拓展至相关领域的系列文本。这种由点及面的阅读效应往往持续发酵,不知不觉间便已完成数本著作的研读。


漫步图书馆书架间“随机狩猎”,是尹宇飞独特的选书模式。过去一年的借阅名单中,社科类书籍占比最高,其次是文学和地理生物类的实用科学。社科中的各种富有洞见性的思想,能极大拓展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尹宇飞也时常产生强烈共鸣,“《最后一片叶子》里陌生人的善意,总能治愈我对人性的悲观。”跨界阅读也为尹宇飞带来惊喜:“有次读心理学书籍学到了催眠技巧,有时用自我暗示改善睡眠,效果堪比褪黑素。”


阅读兴趣是驱动尹宇飞形成阅读习惯并持续深耕的核心动力。“在短视频解构深度阅读的当下,公众对大段文字的耐受力客观上趋于弱化,因此起步阶段不妨从短篇小说、散文、短诗或精炼文案等短篇文本入手,让轻盈的文字载体成为叩击阅读兴趣的第一块燧石。”


新的一年,尹宇飞仍将在专属的“知识蘑菇图谱”上拓殖。于他而言,阅读从不是铅字的机械堆砌,当书脊的缝隙漫进思想的月光,那些在纸页间生长的文字,终将成为照见自我的星群:所有向书海的跋涉,本质都是对认知边界的垦荒,而图书馆里排列的卷帙,不过是人类文明在时光土壤上投下的、等待被激活的影子。


雷松:在光与电的世界里追寻墨香


在开发区图书馆二楼,总能看到物流材料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21班雷松的身影。当午后阳光在《光纤通信原理》的书页上投下细密光纹时,他正以平均每天两小时的纸质阅读,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与文学世界的墨香间开辟出独特航道。


去年在图书馆留下了73次借阅记录的雷松,他的阅读清单像光纤色谱般斑斓:从《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到《茶馆》,从《光电子技术手册》到《堂吉柯德》,从《光纤通信原理》到《四世同堂》……这些深浅不一的借阅痕迹,不仅是知识沉淀的印记,更勾勒出雷松独特的精神版图。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他打破专业与兴趣的边界,用一本本书籍搭建起连接理性与感性的桥梁,让思维在不同的知识维度自由驰骋,而图书馆的书架间,也始终留存着属于他的那份对知识永不停歇的炽热追求。


在雷松的日程本上,时间被切割成精密的模块:晨起半小时沉浸专业文献,睡前一小时与小说对话。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记录着从《时间简史》到《百年孤独》的阅读轨迹。“翻动纸页的触感,就像给大脑做按摩,这是理工生的浪漫。”


面对短视频的信息洪流,雷松的抵御之道颇具诗意——书架上那套《盗墓笔记》,书脊上密布的阅读痕迹,见证着纸质书与科技论文的奇妙共振。“吴邪团队破解青铜门密码的过程,和调试光谱仪时的思维路径很像。”在他看来,纸质书的物质性就像光电元件中的载流子运动——可触摸的实体承载着无形的能量传递。这种对实体书的执念,在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盗墓笔记》不仅教会他悬疑叙事的起承转合,更让他理解到知识考古的魅力。书中的探险故事与他在实验室调试光谱仪的经历产生了跨越次元的共鸣,让他在信息洪流中始终坚守着纸质书籍的阵地。


如今,雷松的阅读地图已延伸至专业外延领域。书架上新增的《芯片简史》旁,放着《人类简史》的划线笔记。“科技发展需要人文定力,就像光纤传输既依赖纯度极高的玻璃,也需要精准的信号调制。”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