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连民族大学和煦苑419寝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似的书籍,《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考研英语》……厚厚的复习书和题集复印件在桌上层层摞起。随意翻开其中一本,便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颜色的笔记,记录着知识的重点、疑问与思考。
“数学和专业课的题集,我差不多都做了三遍以上。”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212班董忠义感慨地说。刚刚过去的几天,他们寝室陆续收获喜讯——四位同学全员考研上岸。而眼前这些堆积如山的复习书和题集,正是他们拼搏努力的无声见证。

在兴趣中同向同行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更多的还是因为兴趣吧,我们都挺喜欢我们的专业。”董忠义对于专业选择,最初是源自兴趣。怀着对专业学术的热爱,他们都选择了继续攻读。
对于学习,他们步伐一致的自律和认真。“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计划都不同,互相帮助但不打扰,其实算是一个诀窍。”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进度虽然不同但都井井有条。
尽管各自都有选择和方向,但他们也会经常交流经验,相互分享。“在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中,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用算是一个学习难点,在绘制Nyquist曲线时我总是画不准确,特别是遇到高阶系统,更是让我束手无策,即便反复刷题,依旧难以熟练掌握。而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我内心十分焦虑。”让崔雪亮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室友带着他逐题剖析到凌晨一点,从解题思路到细节处理反复地进行讲解,直到他逐渐掌握这一关键知识点。
对此,董忠义也深有感触。“针对彼此的薄弱科目,我们时常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大家目标一致、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我们既有竞争,更有共生。”在他们看来,大家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分不开。
“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是学院增设的两个‘新工科’专业,并基于OBE教学理念构建了引人入胜的课程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深入学习专业理论,开展动手实践。”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涛介绍,近年来,学院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产业学院建设,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了坚实根基。
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大学四年,他们不仅是室友,更是彼此的学习搭子。四人学习成绩优异,同时也十分专注于实践与项目。在2021-2025学年期间,他们共荣获6项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3项校级奖项,各类奖学金近4万元。
各种奖项的背后,是他们不懈努力的身影。大二那年寒假,他们一起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鼎新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他们决定做基于超声测距与梯形速度控制的机器人小车自动停车系统。
那段时间,他们不停地查阅资料、调试设备,却也接连碰壁,比如机器人小车的速度控制不稳定,致使自动停车效果欠佳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为攻克这一难题,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向专业老师虚心请教,对控制算法进行了多次优化,还在仿真环境中反复测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比赛中他们取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边做边学,实验和竞赛都是积累的过程。”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冯仪博说,机器人控制工程专业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颇高,因此他们极为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比赛和实验经历也成为了复试时候的加分项。

在目标中坚定前行
在300多个日夜的考研之路上,419寝室在彼此翻动书页的窸窣声中构筑了无声却坚实的陪伴。“备考路上,疲惫与迷茫如影随形,我甚至曾萌生放弃的念头。但正是室友的相互鼓励、老师的悉心支持,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韩梓豪即将前往北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当下的他并没有松懈,希望提前学习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据辅导员王铭介绍,这个班级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32名同学中,有14人成功考研上岸,大多数同学都如愿踏入理想院校。“王老师很早就提醒我们,考研是‘信息战’,从选择院校到平衡各科复习,都需要科学规划。”韩梓豪说,自备考伊始,王铭老师便在班级群中及时转发各高校招生简章、复试调剂政策等关键信息,每当同学们压力过大时,与王老师谈心也成了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
班导师陈海涛的指导,同样是学生备考路上的“强心剂”。他凭借丰富的经验,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深入分析不同院校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在冲刺阶段始终保持从容心态,稳步向目标迈进。在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班导师与系主任紧密协作,不仅为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进行理性评估,还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搭建优质就业平台,实现升学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今年,机电工程学院2025届考研录取人数达85人,考研率逐创新高。“学院始终响应学校党委号召,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一院一策’建设方案,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帮助学生提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积极推进‘大学风’建设。在考研过程中,学院老师会从报名、备考、调剂到复试等多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至关重要,同学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在奋斗中不断超越自我。”机电学院党委书记龚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