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直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广大教师以知识的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以无私的奉献铸就了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学校评选出一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三全育人”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党委宣传部聚焦典型,报道他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感人故事,记录他们躬耕教坛、筑梦民大的生动实践。激励全校教师自信自强、踔厉奋发,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而团结奋斗。
刘秋:教书育人是一份心动无限的事业
在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刘秋的办公桌上,《微生物》《微生物学前沿》《微生物学教程》等微生物学领域的主要教材摆放整齐。根据数字化教学改革要求,刘秋与团队教师拟构建微生物学知识图谱。这种知识图谱的呈现如同脑部神经,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不断延展,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授课学习方案和考核标准。知识图谱里蕴含课前导学的课程思政“微”故事模块、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微视频模块、主题讨论的课后知识拓展模块以及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验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模块,结合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做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知识图谱的编制不仅要求教师对微生物涉及的各个领域了如指掌,还需要教师精准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需要借助各种数字化技术,用学生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点呈现在网络上,最终促进学生形成整体化的思维逻辑。这项工程十分复杂,我们正在努力攻克。”刘秋介绍。
教师自己先下功夫,再转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刘秋一如既往的教学方式。在刘秋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刘秋负责的《微生物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预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基于小组开展互动式教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便给予指导和反馈。学生也可以在讨论区发布相关疑问,所有同学相互讨论,抒发见解。课上,刘秋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不仅以微生物学家的故事为案例,通过微生物的发现、重要微生物理论提出、微生物研究方法和技术建立等微生物发展史中微生物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牺牲精神、爱国精神等,树立高远的理想,加深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通过剖析案例中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原理和技术改进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兴国、造福人类的职业理想。
课后,学生们再次通过学习通平台巩固学习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进行个性化拓展。有的学生还通过学习通平台留言反馈,认为课程内容充实,讲述生动,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了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学生接触网络学科繁多,思想活跃,但是辩证思维能力有限。作为教师,我的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利用微生物知识造福人类。”刘秋说道。
为了让青年学生融入现有的实验室,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培养技能,把课堂上讲述的有关微生物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刘秋将办公室搬到实验室一角,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去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即使大多时间被众多事务缠身,但刘秋依然抓住一切机会披上白大褂,冲进实验室给遇到难题的学生示范如何接种微生物……学生可以随时拨通刘秋的电话跟她探讨学术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刘秋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讲述得既生动又有趣,干货满满,深得学生好评。
“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投入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有很大感染和影响,为人师者,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刘秋说。
黑龙:深耕民族史 传承文化魂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多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师黑龙,沉潜学术、久久为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民族史和民族文献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打造多部学术精品。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编纂工作是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服务辽宁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政治任务。我校主动向省委统战部请缨,承担了编纂工作,黑龙作为编委会主任,参与并指导了编纂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年来,黑龙的所有时间向《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辽宁卷》编纂工作倾斜,在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他和编纂委员会的所有同事按时高质量完成了《辽宁卷》的初稿、特色稿、选稿,得到辽宁省委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充分肯定。他在民族史、边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自觉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民族史研究应当与当前民族问题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黑龙说。
今年,由黑龙主编的《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档案整理研究》荣获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奖项作为国家层面最高级别社科类奖励,旨在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是目前我国哲学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档案整理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填补了蒙古文历史档案文献学领域的空白,是我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践行“四个突出”战略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本书筛选了来自《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及《清内阁蒙古堂档》等清代蒙古文档案集中的156份珍贵档案文书,依据它们的时间脉络,逐一完成了拉丁文转写、精准的汉译、严谨的校勘以及详尽的注释。
潜心磨剑十二年,砺得梅花扑鼻香。成书前,黑龙深入研究了这些原档的形成背景、流传过程、史料价值,以及满蒙文文件独特的语文特征,并进行了详尽的考释。“本书所选的档案文书,绝大多数都是尚未被充分发掘与利用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汉译与整理工作,这些档案为清代蒙古史及北部边疆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素材。”黑龙介绍。
学术研究几十载,黑龙认为要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钦定理藩院则例》满蒙汉诸本整理与研究”时,他和团队先后到北京、沈阳、呼和浩特、哈尔滨等地的图书馆以及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进行调研,基本摸清了《钦定理藩院则例》诸本的国内收藏情况,并发现了此前不为人注意的手抄残本,为该领域的研究树立了标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清代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理解,还为当今的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黑龙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在今年“道中华”东北亚区域研究国际会议上,他以清代《钦定理藩院则例》俄译本的翻译为历史依据,阐述了东北亚区域国家在清代的人文交流与互鉴;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他以《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与大一统的思想内涵》为题,解释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内核与精神灵魂的“大一统”思想。在西北民族大学,他从中国北方民族族系及其语言系统的形成发展入手,梳理了北方民族碑刻遗产,以此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源合流、多元一体的……黑龙注重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曾宁:热爱每一堂课 热爱每一位学生
在勤德楼C113室,正在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一百余名学生在认真观看一段名为《小美满》的视频。画面中,新疆的辽阔天地,学生、家长们淳朴的笑脸一一展现,这是本节课程的授课教师曾宁和同事们今年暑假在新疆家访时拍摄的点点滴滴。
从教二十余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宁认为,知识的传递从不只是单向的讲授,而是一场生动的互动和体验。她巧妙地将个人经历和真实故事融入教学之中,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生动实例,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让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一堂好课,离不开精心的课堂设计。除了每天变着花样的案例“小菜”,曾宁的课堂还有一整套“主食”,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课前,精心设计小组预习活动。课上,通过随机抽取小组进行知识比拼和民主投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轻松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还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团队合作与积极参与的种子。课后,曾宁鼓励学生提交总结视频,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也是一次自我反思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曾老师对工作和学生的热爱让我很受触动,她的课堂互动非常活跃,教学质量非常高,她的方法也非常多,比如曾老师会用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这样既简洁生动,又便于同学们更好掌握内容。刚开始讲课时,我都是学着曾老师的样子去讲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馨仪,空闲时会去旁听曾宁的课,曾宁在课堂的控场能力,在课下与同学们的交流让她记忆深刻。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纵持一苇,亦余以航。“对待教育,我始终坚信热爱与认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热爱这个职业,热爱所教的课程,热爱每位学生。正是这份热爱一直推动我前行,使得我能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确保所传授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们也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教师对课堂的态度,并回应以相同的态度。”曾宁说道。因此,无论是讲授哪一门课,她都全情投入,不断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用热爱讲好每一节有温度的思政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甘露。此外,曾宁还会在课堂上分享撰写论文、查阅文献的技巧,甚至将考研的重点内容融入课程之中,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分析讲解。这些满满的“干货”不仅让她的课程广受学生喜爱,更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珍贵的知识财富。
汉语言223班的纪丁阁连续两个学期都选了曾宁的同一门课。“第一次听曾宁老师讲课是在大一的《形势与政策》,曾老师旁征博引、从容自信,非常有吸引力。整堂课下来,让本来就对马克思主义学科感兴趣的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像曾老师一样,给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
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追求。从硕士到博士期间学习中共党史,执教后讲授多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到今年首次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教学任务,曾宁不断躬耕于思政课堂。在“春风化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思政教育的深入探索及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曾宁也先后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中荣获一等奖、在辽宁省第八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我并没有设定多么宏伟的目标,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渴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能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相互启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能量的影响、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同时也为学校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曾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