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走转改”小分队报道】科技助力巴林右旗生态文明建设——我校“巴林右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技术”项目团队工作侧记

首页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6日 作者: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五月份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已经到了返青的季节。再过个把月草原泛绿,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团队就该动身,前往巴林右旗进行实地调查。


按照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把对口帮扶巴林右旗当成学校的大事,当成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摆在重要位置,累计成立15支专家团队,深入当地进行帮扶。其中由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乌云娜带队的“巴林右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和“巴林右旗防沙治沙规划及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研究”专项项目,对实施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行攻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意见,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助力巴林右旗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一次“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


巴林右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部边缘,上世纪90年代初,巴林右旗沙化土地面积达402.76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6%,沙区人饱受风沙的危害。经过三十年的防沙治沙,巴林右旗创造的适合当地的网格锁沙实践经验,有效推进了全旗防沙治沙进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72.54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5.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6.16万亩;实施人工种草26.2万亩……按照计划,“十五五”期间,巴林右旗每年要治理沙地30万亩,到2030年,全面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任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治沙防沙需求,2022年,乌云娜带队前往巴林右旗对接项目实施工作,对细节进行推敲,对当地的草地退化、沙地情况进行了解。这几年,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团队就会前往巴林右旗。特别是团队教授宋彦涛,更是这片土地上的常客。那时,他是中组部第22批博士团成员,在赤峰市乡村振兴局挂职副局长,一有时间,他就往巴林右旗跑,穿梭于不同的草地和沙地,调查植被生长情况,草地退化、沙漠化程度,沙地裸露情况以及家畜放牧情况等。



除了教师,学院的研究生也加入到团队中来。他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更精细的调查,打桩、采样、实验……在师生的努力以及巴林右旗的通力协作下,他们的足迹遍布巴林右旗的草原、沙地,共调查了156块样地,获得近900个植物样品、120个土壤样品和2340条植物群落特征数据。与巴林右旗林草局工作人员利用64年来该地区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开展了水热变化特征及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敏感性分析,发表论文一篇。


“虽然野外作业比较辛苦,蚊虫叮咬、皮肤过敏、天气暴晒等不可避免,但老师带领着我们全力以赴,用认真苦干谱写绿色乐章。”韩博等1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实地调查,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巴林右旗需求,团队还与巴林右旗林草局合作,牵头完成了近三万字的《巴林右旗防沙治沙规划(2024-2030)》。团队教师张靖将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完成了巴林右旗植被类型分布图、土壤分布图、气候变化图、退化草地等级图等系列图件的制作,分析了草地退化情况,完成总结报告。助力当地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一次“防治用”并重的探索


治沙取得了成效,但如何用好沙,是需要团队当前重点进行科技攻关的难题。团队探索生态、生产兼顾的模式,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施策。为此,项目组选取了9个具有典型性的乡镇,作为巴林右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实验区。


走进巴彦塔拉苏木宝木图嘎查,一个个小木桩立在草地上,这是60亩的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基地,是草地围封、补播、施氮肥、施磷肥、土壤改良、高分子材料等实验平台。


“我们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恢复规律,完成了平台样地的群落调查,将获取的植物、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团队教师宋彦涛介绍。经过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补播豆科牧草有助于提高草地多样性;施肥降低植物多样性和均匀性,提高生态优势度和生产力;围封提高植物群落高度、多样性、均匀度、生产力等指标。


53429


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锚定“双碳”目标,以绿为底做增汇“加法”,着力打造全国最稳定的生态碳汇供给基地,“巴林右旗防沙治沙规划及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研究”专项项目应运而生,项目研究预测不同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对巴林右旗不同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评估潜在碳增汇的经济价值,助力生态系统固碳的实践探索。


“今年,团队计划与巴林右旗林草局共建可示范可推广可共享的‘草地-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服务荒漠化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撑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农林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林业等学科专业群建设,长期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负责人乌云娜介绍。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