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以德树人 以智启人】张振翼:潜心耕耘科教 十年硕果累累

首页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作者:学生记者 李佳洋 雷玉兰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在热力学中,熵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亦是一个随机的、不确定的度量,时间t是表征熵增最重要的量,t与熵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t变化,熵或多或少也会发生变化,事物也将改变,人生也是这样。”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张振翼说,他甘愿做变量t的象征,在学习生涯中引领学生,在言传身教中为学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站上讲台十年,张振翼已成长为“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2022辽宁省最美教师”。他坚持科研教学两手抓、德育智育两不误,潜心育人工作,传承民大“爱生如子”的情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样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专业课上怎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于春风化雨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科教融汇,如何“融”、怎样“汇”?


从教以来,张振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他原来有一个学生曾被学业预警,张振翼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到,是因为学生迷上了刷短视频,浪费了大量时间。张振翼立刻发挥团队互助作用,让宿舍、班委同学一起监督,带着他一起学习。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张振翼还了解到学生爱好运动,就鼓励他坚持跑步健身,分散注意力。几个月后,学生的萎靡不振被一扫而空,投入到大学多彩的生活中。“做老师要心细,有时候在一件事的关键点上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学生领悟到并付诸行动,就会迎来改变。”张振翼介绍。


张振翼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际应用与课程理论融合,以历史背景、结构模型为关联点,做到老师讲好课程思政,学生听好课程思政。张振翼发挥各课程作用,比如《功能材料制备与合成技术》与《固体物理》两门课程,是表面与内涵的关系,构成互补。《功能材料制备与合成技术》注重实践,张振翼就在这门课上介绍较多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为《固体物理》的学习种下一颗萌芽的种子。“他提出了一对既简洁漂亮又严格的方程,用来描写由正负离子组成的所谓极性晶体或离子晶体的光学振动问题,而这个方程就是以黄昆的名字命名……”在讲述《固体物理学》作者黄昆的事迹时,张振翼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怎么样让学习好的同学学得更多,怎么样让学习困难的同学跟上学习节奏。”作为班导师,张振翼推出老师带领博士,博士带动硕士,硕士带动本科生的新模式,向下带动,向上反馈。比如本科生经常遇到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困惑,研究生和博士生会提供具体的帮助,沟通更加高效,也节省了较多时间。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同感加强,学习的融入感加强,动力也就越大,兴趣也就越浓。



每周六张振翼都会带领团队开一个组会,汇报研究进展和近期遇到的一些问题。文献共享是每次组会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一起分享知识,一起成长进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如今,他所带的学生考取了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致力于为我国能源转换材料领域贡献力量。


做研究真问题的科研追梦人


“我们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张振翼说,只有不忘初心,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老师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张振翼主持研究的“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与深度处理和毒性控制方法研究”项目,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针对工业有机废水资源化利用与深度处理难题,提出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代替传统光解水产H2牺牲剂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通过设计开发宽光谱吸收和强氧化还原能力兼具的新型高效光催化材料,无选择性地深度矿化有机污染物、去除废水毒性,并协同生产绿色燃料H2。即光催化产氢与光催化降解协同起来,不仅能处理废水,还能产出清洁能源,以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张振翼常采用引导的方式。他的一个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研究撰写以光催化产氢,转换出清洁能源为主题的文章,并将论文成果发表在SCI一区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论文选题时,张振翼提供了一个大方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反复整理总结,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究、突破、开辟,寻找创新点,跟张振翼多次讨论改进,结合现实问题,针对现今传统能源局限性问题,最终确定选题。


在论文推进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选题立意不够深刻、英文表述不够准确……每当问题出现,张振翼便会主动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准确指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修改建议,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做的课题,也更能突出创新点。例如,合成的形貌或者测试的性能不理想,张振翼会及时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经验和查阅文献帮助分析,引导解决。论文的撰写也要有精确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在实验过程中,张振翼反复强调实验和试验的区别,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老师处理完学院的事务,会马不停蹄地赶往实验室,跟进我们的最新进展并加以指导,深夜也会在线上为我们答疑解惑。”张振翼的博士生说。无论工作有多忙,张振翼总是心系学生和科研进度,有时早晨五六点钟,他就会给学生解答反馈科研问题。潜移默化下,张振翼这种执着坚韧的科研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一名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内涵地注入每一次的科研实践中。


张振翼经常和团队成员说,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要为社会谋求福利,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国家争取荣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将在科研、教学和育人方面始终保持着热情与活力,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