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评选出一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三全育人、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团队。他们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奋进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育桃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党委宣传部对获得本年度“突出贡献奖”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向读者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孙丽坤:用奉献诠释教育的真谛
自1998年站上民大讲台,经济管理学院孙丽坤教授一直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以淡泊名利的坚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辛勤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她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教学理念。
“培养出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的民族地区卓越旅游人才,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与后备力量,是我站在民大讲台上的头等大事。”孙丽坤说。
在课堂上,孙丽坤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民族地区现实问题为目标,师生课内多次互动,学生采取项目模拟、亲身实践、案例编写、针对性完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案例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基础层次要求。孙丽坤依托专业研究优势,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设计理论教学,备课、说课,进行多样化探索,认真准备并上好每一堂课。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将图片、视频、案例等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大家来看这两张照片,一张是30年前的,一张是现在的。30年前所谓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热门旅游打卡胜地,有一份我们旅管人的功劳。”在课堂上,孙丽坤经常会抛出一些问题,通过和学生们开放性地探讨,进而引导学生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爱专业、爱自己。作为一名老教师,她不仅思考如何教好一门课程,更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快乐学习,自信成长。她进行了大量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文育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创新指导、就业指导,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在教学之余,孙丽坤倾心倾力,投入真情与关爱,与各族学生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做到爱生如子,这种爱就像绵绵春雨,于无声处鼓励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孙丽坤说道。
孙丽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每一门课、每一节课,时刻守护教育教学质量,来校20余年,她先后讲授了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旅游策划学和酒店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先后独立出版著作和高校教材8部,其中辽宁省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共主持各类课题30余项。
“我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过多次大创项目指导教师的孙丽坤,会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依托于她独特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独特的地方,努力践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三十多年来,孙丽坤一直坚持用专业知识,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走上致富路。孙丽坤持续义务开展民族地区田间地头培训工作,辛勤执着地为边远地区、村寨提供旅游规划、策划、培训、辅导等帮扶工作,具有示范引领性。
2019年,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部署,孙丽坤服务团队第一次走进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开展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并对当地建设“牧家乐”项目开展辅导工作。大到旅游开发理念模式定位,小到旅游景点茶点尝试、器皿挑选,孙丽坤服务团队全身心投入,严格把关,合理建议。2020年8月设计的巴林右旗沙巴尔台嘎查村“半日游”和“一家亲牧家乐”等旅游产品成功落地巴林右旗,试运营阶段,接待游客1.1万人次,收入近60万元,实现了当地旅游效益零的突破;2021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当地仍然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0万元;截至2022年11月,已推广“牧家乐”七家,全年接待游客近2万名,收入近120万元。三年来总收入近290万元左右,实现了巴林右旗乡村经济的递增式发展。此次帮扶活动也被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所报道。
“展望未来,我和团队将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民大精神,继续踏实干事儿,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党委交办的任务。”孙丽坤说。
张振翼:甘守三尺讲台 用心培育桃李
师者匠心,惟德惟勤。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和人格的延续。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张振翼多年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始终,将“大思政课”育人工程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振翼教授的固体物理是一门专业程度较高的课程,学生有时抱怨其“太难”“太复杂”。“世界上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要学习其内在的思维方式,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张振翼因势利导,从理解学科本质的层面入手,进一步将理论课堂搬到科研工作室,让学生们在“沉浸式实践教学”中啃下固体物理这块“硬骨头”。
随着教学难度加深,张振翼尝试了一些教学改革。“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自然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他把课堂内容从单纯的理论讲解,转化为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有目的性地学习理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他开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中,运用鲜活的思政素材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中国物理的发展植根于学生心中,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神。“教师立好德才能去树人,每个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一个课堂都是思政课堂”,这是张振翼心中的教师观与教学观。受益于“不同种类分模块教学”的理念,所带的学生分别考取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并将致力于为国家争取荣誉,力争为我国能源转换材料领域贡献力量。
“教书育人,先有芽后有根,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从2013年留学回国任教至今,张振翼一直担任班导师。基本上每个学期,他都会对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独立学习能力等进行重点引导。他在新生入学初,便深入学生寝室和课堂,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在每次谈心谈话中,逐渐加深对静态“一口清”数据的掌握,根据各自的优势,引导他们去选择、热爱所学专业,努力发挥知心人、引路人的作用。
在生活中,张振翼把班里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像朋友一样相处,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他曾有一名经常因为考试紧张发挥失常的学生,为了帮她克服紧张情绪,张振翼上网搜寻相关知识,与她制定了运动减压计划,短短半年时间,这名学生期末成绩稳步提升。大二大三连续两年排名全年级第一,现在已经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博士二年级学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理解的育人是为了赤忱报国科研成果越多,对国家的贡献就应该越大。在我们民大这样一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大学,我们做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都是与勇担报国使命相结合的。”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张振翼努力将科研创新思维内化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动力。面向我国“碳中和、碳达峰”重大战略目标,指导研究生开展低维半导体材料光电能源转换方面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在潜移默化中,这种科研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立德树人,既是为师者的标准,也是我们从教者的一生追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张振翼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会在科研、教学和育人方面始终保持着热情与活力,将“激发态”精神注入到新时代科教事业中;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