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蝉鸣阵阵,盛夏温度炙热,但外国语学院会议室里的老师们更加热情。围绕前几天参加的“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会议”,《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的30名任课教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课程思政案例开发、第二课堂建设、教学大纲修订……一系列教学创新实践的思路愈发清晰,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和提升。近年来,外国语学院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明确科研方向,优化师资队伍,加强英语、日语、朝鲜语专业内涵建设,将思政教学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多措并举共促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赋力课程建设,厚实教学底蕴和底气
进入新时代,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对于如今的外语人尤为重要,这也是学院近年来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向培养国家外宣人才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为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学院开设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学校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开拓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坚持将提高专业本领与厚植家国情怀同向同行。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面向英语、日语、朝鲜语专业一、二、三年级学生开设《读写中国故事》《讲述与传播中国》《翻译中国故事》,该课程基于“嵌入式”教学评价的实践逻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夯实外语基本功,提升读写、演讲与翻译水平,增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的实践能力。
“从2022年的冬奥会就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创新并走向世界,冬奥会的奖牌设计源于中国古老的同心圆玉璧造型,正面的5圈圆环既是奥运五环,又是中国传统‘五弦’……”在上完《讲述与传播中国》课程之后,英语215班刘璐煜用英语为大家讲述了她对于《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发展》的理解。
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积极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切实提升“三进”教学工作实效。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为试点,通过课程结业展示、视频讲述、编写中外对照词条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以个人故事和国家故事叙事结合,以身边事物讲述与传播“国之大者”,提高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学院先后召开了两届面向东北和华北地区高校课程建设研讨会,系统梳理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孵化出校级思政课程与教改立项20余项,仅2022年就有4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目前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已获批5项,7门课程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学科专业同频共振
上学期期末,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兼任英国斯特林大学外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巍应邀做客了学院的博学讲堂,为学院师生开展了以“翻译学发展趋势:对于翻译研究教学的启示”为题的学术讲座。
讲座上,他旁征博引,以案说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讨翻译研究和教育的关系,展示翻译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为与会师生提出丰富的建议,为渡过性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
博学讲堂名字来源于外国语学院的院训——“博学明理,中外融通”,寓意学院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更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目前博学讲堂已经开展了十一讲,通过系列学术讲座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科学研究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成长型学院。
在外国语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22年成立,以此为平台,学院先后召开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系列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研讨会等会议,着力做好民族外宣人才培养及相关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是学院一直在做的事,不仅体现在去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淮阳中学,为当地教师进行了备课和科研的培训,还体现在组建团队承接“道中华”和古籍展的翻译工作。学院力争做好顶层设计,使得学科专业同频发展、共同发力,致力于培养新时期党和国家需要的有过硬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外语人才。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青年人才,传播好中国声音
“决赛时我们是第一个上场的,心里还是很紧张,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解读案例和名言名句部分大家现场配合很顺,比赛完成的质量比以往都好。”去年年末,外国语学院英语201班刘高昊与他的两名同学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辽宁赛区的特等奖。在他看来,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让他们对跨文化问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作为目前难度最大、专业性最强、考察最全面、最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综合性语言文化类比赛,这个比赛很考验参赛选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外国语学院的几位指导老师从语音语调、语气停顿到肢体动作,帮助学生一遍遍地打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问题、在存异求同中解决问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基于OBE理念的“课赛一体”模式,外国语学院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推行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从注重知识教授的传播者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领者的角色转变,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项行业内知名赛事,以赛促学,在“赛课一体化”中上好“大思政课”。
过去一年,外国语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外研社、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最美翻译官比赛”、韩国语“乐椿轩”东北三省杯大赛、日语“佳能杯”等演讲比赛且均取得骄人成绩,获奖达到100余人次,并实现多个国家级专业赛事获奖的历史性突破。
对于刘高昊来说,他的收获不止于此。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他与2020级英语系全体同学一起来到了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进行了学习实践,切实感受了企业氛围,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
株式会社青凌公司、大连爱丽丝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磐道服装有限公司……日语系和朝鲜语系的同学们也跟着老师一起走进企业,为从校园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积累经验。这也是学院聚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校企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对标自身素质,促进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文科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学好外国语言文化,又要精通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外国语学院坚持将立德树人贯彻始终,通过交叉融合凝练特色、创新载体促教促学,积极探索民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