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线上“学在民大”】“疫”不容辞 “课”不容缓 —全面封校以来教师线上教学侧记

首页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6日 作者:学生记者 董雯静 蒲星雨 田爽 编辑:李舒婷

为积极应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全力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和校园稳定,按照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安排和要求,自3月14日起,2万余名本(预)科生的教学工作全面转入线上进行。连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教学工作总体运行平稳,各方反馈积极,对以良好状态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丽曼老师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授课老师,在线上授课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不能时刻观察学生上课状态时,她加强了学生听课管理。


徐丽曼认为师生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线上教学亦是如此。徐丽曼在线上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积极探讨几分钟,然后她再进行解答。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回应学生关心关切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听课,徐丽曼也通过课堂随机点名、抽人问答、随堂小测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徐丽曼会从学生的听课状态、答题情况、学生互动,去调整自己的授课步调。


封校关切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徐丽曼老师跟学生分享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一生能活到80岁,他不可避免会经历战争、饥荒、瘟疫、灾难或社会动荡……如果注定在我们的一生中要经历如此种种,那么苦难的经历来得越早越好。它让我们学会面对、学会思考、学会冷静。当然还要学会在不确定的时间,做自己确定该做的事。疫情期间,希望同学们能淡定从容,积极自律,沉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思考。”



张利国老师是民族学和生物学研究生本学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授课老师。张利国说:“这门课对于研究生这个群体来讲,上课的过程不是知识单向输出的过程,而是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应该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学习的过程。”


线上上课缺乏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再加上民族学和生物学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以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门课程基础认识上的参差,使张利国原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线上上课所带来的难题,张利国采取的办法是增加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他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近几年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在课上设计了十二个课题,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方式是老师在课上紧张刺激地随机抽取,极大地调动同学们上课时的注意力。张利国用一节课的时间对随机抽取的12名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评并邀请其他同学也发表看法,民族学和生物学的同学共同参与其中互相学习,课堂讨论十分热烈,最终就一些观点达成共识,使线上教学焕发生机。结合课堂讨论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张利国修正了选题指南,并把它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撰写论文的主要框架。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线上教学给体育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就现在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而言,由于所在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同时大学体育课的专项课是需要场地、器材等才能完成,这些都限制了部分体育专项课不能进行线上授课。


虽然体育专项课不能正常进行,但体教部的丁振宾老师为保证课程教学,主要通过线上给学生布置自我锻炼的内容等形式来完成课程。“线上授课给我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体育课时间被大大压缩,与学生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能亲身感觉到学生锻炼的变化。”丁振宾说道。


学生通过线上打卡、反馈锻炼情况等形式完成线上体育课的内容,老师也能够更好地监督和督促学生完成自我锻炼。这种打卡和线上反馈不仅仅是在线上授课期间使用,恢复线下教学后,体育老师们也会利用这种方式来督促学生的课后自我锻炼情况,这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非常有帮助。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进行体育专项课的学习,但是线上打卡的方式能够让我更加规律地运动,不仅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也让我开始喜欢上了体育运动。”新闻201班谢姆西努尔·阿迪力说。


线上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加大平时课堂中的教学力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以及有目的性的选题指南指导下的期末作业,课题由单纯的知识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此时,我们需要一份守望、一份觉察、一份理智:坚定必胜信心,做好防护,坚持学习,积极生活。让我们共同战“疫”,享受云端教学,期待春暖花开,与老师在学堂相见。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