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抓头抓尾,分别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窗口指导’。要因材施教、导航育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助力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181班班导师何加亮说。
在何加亮的办公室,柜子上放满了形形色色的奖杯。从大一开始,何加亮就带着班级同学开展创新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3D大赛等,在何加亮的辛勤指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为止物联网工程181班同学100%都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奖项。
除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何加亮还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在弘扬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发挥作用,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研发了“基于VR的中国传统文化展览馆系统”、“基于VR的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系统”等系列作品,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8项。“大学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学们现在积累的每一项技能,每一次经验都是为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将来走更好的路做准备。”
2013年,何加亮博士毕业来到我校工作,并一直担任班导师工作。从那时起,他所带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一走进校园,何加亮就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及家庭情况,根据每一位同学的不同情况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培养。对于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大学毕业后是读研、出国还是就业”这个问题,他把自己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的了解分享给大家,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学生自身的意愿,给予针对性建议与指导。“我特别关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同学,因为受到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这些孩子更需要帮助,这时作为班导师的我就有责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依靠。”何加亮说。
曾经有一个学生,大一时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对未来也很迷茫。何加亮鼓励并引导这位同学发挥自身优势,经过努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从而重拾信心,学习逐渐步入正轨。同时,何加亮带着他进入到自己的工作室,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毕业后,这位同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并考取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如今,物联网工程专业181班的同学都有了明确目标,而这是何加亮从他们大一开始进入学校时就和他们讨论、协助他们规划好的。
“我常常和学生们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是提升专业技能,影响未来职业选择、人生方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阶段,把握好了,将决定同学们的人生走向。作为班导师,我有责任引导帮助同学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每一位同学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何加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