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以来,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教师居家办公,开展线上授课。学生不离校,进行线上学习。一时间,民大师生再次开始了熟悉的网络直播课程。如何更快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无疑是对民大学子的考验。但民大人始终用行动争做“学在民大”的践行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做班级里的定海神针
“疫情虽然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但不要让疫情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线上学习是一种考验,如果你的自制力足够强大,那么你就赢了。”汉语言文学192班的周玉萍说到。
线上学习以来,周玉萍依旧保持平日里的学习习惯。早上五点起床背英语单词,六点去操场跑步,七点吃早餐,八点坐在教室里上课。这一习惯她坚持了近三年。疫情期间,不但没有让她改变自己的习惯,反而使她更加注重每一天的学习规划。
除了整理好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外,周玉萍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学习委员。课前联系任课老师,沟通授课方式;课上解决直播平台的设备问题;课后整理笔记,理解疑难问题并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她线上学习后的重要工作任务。她是班级里的定海神针,在她和其他班委的带领下,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线上学习中,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完善自己并服务他人
在学校发布线上教学的通知后,国际经济与贸易192班的郑友哲便在第一时间调整了学习计划。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提前一天将学习内容梳理出来,以便于第二天更好的学习。
线上教学后,在保证正常教学安排的同时,恰好把以前花在路上折返的时间挤出来,把这些积攒起来的时间用在背单词、抄笔记等学习任务中。他充分地利用了时间,拿出来了比线下学习还要高的学习效率。
相比于在教室进行上课,他选择了更能熟练运用的无纸化学习与办公,“我平常对于电脑、平板、手机的电量需求比较大,所以我更加偏好于在寝室学习,戴上耳机,减少对寝室内其他同学的影响。”郑友哲说到。
当然了,线上学习也会产生很多的不便利,老师不能进行板书设计,失去了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会用APP将老师的讲课内容录制下来,课后反复听,保证将知识都能完全掌握。
作为一名院学生会主席兼学生党员的郑友哲,也参与到了校园的疫情防控管理当中,在保证线上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好自己的工作,两手抓、齐头并进,发挥了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即使是线上教学,他每天也没有将微信步数停留在百位数,利用晚间时段,坚持到外面的操场上进行活动,不把生活局限在寝室里。
在互助中成长
“疫情影响下,实验室的工作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学弟学妹们的学习热情却只增不减。看到他们坚定的眼神,我更有责任将他们带好。”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的成员张潇萌笑着说到。
张潇萌是生物工程2002班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加入了工作室,并且带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弟学妹做实验。她负责两组同学,每组有六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实验模式,为了防止聚集,两组学生不能同时进行实验,只能分开进行,这样就延长了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时间。校园封闭化管理,使得新鲜的实验材料“污泥”不能及时进入校园……
即使如此,张潇萌和她的团队也没有暂停实验,依然雷打不动地坚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工作时间延长,他们就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生学习。得不到新鲜材料,就充分利用每一份已有的材料。
“看着学弟学妹们在我们的帮助下,有了收获,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是很欣慰的,就会觉得做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张潇萌说到。
每天都走在进步的路上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各学院配合学校的管理并安排志愿者对学校周围的围墙进行巡逻检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半,校园的最外围便被这些“保护伞”牢牢地守护着。
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也能看到一些志愿者们抽出时间背书学习。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的场景。“学在民大”这种精神似乎已经深深地融入进了每一位民大学子的血液之中。他们在交流学习、认真工作的同时,也成为了难得的朋友。
距离22考研仅剩下最后的一个月时间,很多民大学子也在准备着最后的冲刺。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图书馆的门口就排满了人,他们手中拿着书,争分夺秒地翻阅着、背诵着。
疫情的严峻和天气的寒冷丝毫没有减少他们学习的热情,来自外界的挑战更像是在激起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走到图书馆里,同学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成堆的书本、窸窸窣窣的写字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学在民大”正在每一位民大人的身上践行着。
线上学习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我们民大人用自己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有强大的意志力,在践行“学在民大”的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徐明会 苏宏博 责任编辑 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