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张树彪:做科研务实创新 抓教育立德树人

首页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今年初,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树彪及课题组研究发明的“一类丙烷基阳离子肽脂质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和“一类蔗糖酯型阳离子基因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两项PCT国际申请在美国获得授权。这是我校首次通过PCT途径在美国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了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专利持有人张树彪来校任教十几年来,始终以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支部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获批专利: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张树彪的名字,可以搜索到一长串的头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国家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精细化工》杂志编委、辽宁省生物物理协会副理事长,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它们的背后,凝聚着张树彪多年来对科研工作的执着。

创新——这是张树彪长期践行的关键词。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类丙烷基阳离子肽脂质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和“一类蔗糖酯型阳离子基因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两项研究能够成功获批美国专利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他和课题组在每一个科研项目中都着重关注的内容。两项PCT发明专利于2015年6月向国际专利局提出申请,历时近四年方获得授权。在这期间,张树彪和课题组进行了许多努力。而在他看来,虽然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课题组成员都一一克服了。他说如果没有创新性,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张树彪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药物载体及输送技术。药物载体,是指能改变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和在体内的分布、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并将药物输送到靶向器官的体系,可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安全性和有效性。张树彪说:“在设计载体时,要考虑到这类输送载体的有效性,尤其是必须足够安全。”为此,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比对发现由蔗糖与食用脂肪酸制得的蔗糖酯,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安全性,如果经过设计将其变成可以输送药物的载体,将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课题组又注意到如果用肽合成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脂质结构,可能会有很好的药物递送效果,而采用这一结构进行递送也是一项新研究。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这两项研究富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研究的内容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两项研究都取得了成功。“一类丙烷基阳离子肽脂质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专利能够高效运载质粒DNA或小干扰RNA到细胞内,并实现基因的有效表达;“一类蔗糖酯型阳离子基因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基于蔗糖酯化合物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实现了核酸安全高效递送,二者都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这两项PCT申请在美国获得授权,表明我校在生物工程学科基因递送领域的研究方法创新得到了国际专利认证机构的认可,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成绩。是我校多年来坚持重视人才、重视科研、重视教学的成果。在学校“三个突出”战略的指导下,生物工程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取得了包括获批美国授权专利在内的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水平。张树彪表示,虽然在医药领域进行应用的道路还比较漫长,但是接下来团队会继续进行这两项专利的产品化工作,争取新技术尽早服务社会。

党的建设:党旗飘扬聚合力

科研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张树彪教授在党建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2018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的通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工作室”名列其中。作为支部书记,张树彪认为,支部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工作稳步推进,在助推中心工作上做得扎实。

“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是校级‘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自2017年立项建设以来,我们开展了多项活动以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注重支部建设与化工系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党员在学院各项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入选全国首批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是对我们的激励,支部会以此为契机,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奋进。”张树彪说。

即使工作繁忙,张树彪也从未懈怠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他提出,党建工作离开了具体的业务工作,就没有了根基,所以支部工作要和学院、系的工作紧密结合。在“ 校园先锋模范工程” 活动中,支部每名党员都对接帮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引导。结对活动成效显著,在党支部所有教师们的带领下,化工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化工系参加考研学生的比例达到60%。与张树彪对接的化工系131班的新疆学生艾丽菲热,在毕业离校时,特意来到张树彪老师的办公室,再三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

张树彪认为,支部工作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学风建设。经常性地组织党支部的学习教育活动,能够使党员教师们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党员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在从事教育事业。支部工作建设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做好了。“党员教授面对面”就是近期生命科学学院在线上线下合力实施的党建教学共同促进的活动。学院在“生科青年传媒”微信平台上,定期推送党员教授简介,吸引学生们在线留言预约,进而实现面对面座谈指导。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张树彪表示,“通过活动的开展,教授党员可以更好发挥专长,在直接解答学生们学业困惑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实现了优良学风的传递。”

教书育人:用心讲课程用情待学生

“实验进行得怎么样?”“副产物准备怎么处理?”在生命科学学院六楼的实验室内,张树彪正在指导研究生同学的实验。实验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教室,本科的同学正在那里等待着他为大家答疑解惑。

自2003年来校至今,张树彪一直担任着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从本科基础年级的专业课,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项目,都是张树彪授业解惑的讲台。张树彪认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就是用心:用心讲课程,用心待学生。即使有的课程他已不知讲过了多少次,张树彪还是会在每节课前仔细备课。张树彪说,“理工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经常更新。为了给学生们讲授最新、最正确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必须紧跟科技前沿与学科发展,做到终身学习。”同时,他还在课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内容,让同学们能结合具体实例思考课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

良好的学风是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张树彪始终坚持对学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他看来,当前学院的学风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提升的空间。他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院会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进一步挖掘学科建设特色,努力创造一个党建教学相辅相成、学风科研共同提升的局面。“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们的‘配合’非常重要。”张树彪笑着说。

时光飞逝,在民大的十几年间,张树彪已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张树彪表示,他期待在民大毕业的学生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在各个领域出现更多的民大优秀代表。“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值得骄傲的事。”张树彪说。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师云凡 孟鑫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