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风雨故人来:校园学者谈读书

首页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2日

编者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此鼓励人们阅读,纪念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是世界读书日。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既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又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尘世喧嚣,时光浮躁,惟读书是务,惟读书洗心。值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推出“风雨故人来:校园学者谈读书”栏目,邀请学校专家学者撰写关于读书的经验和体会。鲁迅说过,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事实上,阅读应该是感受和领悟,是吸收和鉴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希望全校师生在感受专家学者们阅读体会的同时,浸润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文馨香氛围中,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世界读书日话读书

刘灵芝

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谈到读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经历。读书是思想的驰骋,读书是与前人会心的交流,读书是自我灵魂的感悟。

我们读书的经历一般是从小学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读书学习,逐渐增长见识,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我们在不断地读书中成长。

我的阅读经历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读中学时,因为舅舅的职务是图书管理员,业余时间就去舅舅单位看书,从《小英雄雨来》《桐柏英雄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颗铜纽扣》到繁体字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不仅使我养成读书的习惯,由此我也认识和掌握了大量的繁体字。

我读大学本科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每天业余时间的乐趣是和同学们去学校图书馆占座读书,我们阅读法学专业类的图书,也大量阅读了文学类的世界名著,例如《乱世佳人》《简爱》《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哈姆雷特》《静静的顿河》等作品。同时,我们也看《资治通鉴》《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每当读到有趣的地方,就做读书笔记,同学们互相比赛看谁读的书籍多。阅读让我们沉浸其中,忘却烦恼,缓解压力。大学期间那些安心读书的日子是美好而令人怀念的。

读书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段话的涵义。读书的习惯我一直保持下来,最喜欢独处时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看中外法学经典名著,也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金岳霖的《逻辑》、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阅读让我们能够与时俱进,也让我们体会岁月静好。

阅读是一种精神仪式,读书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的相互感应。每年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我们通过阅读与大师们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我们能体会身心寄于大自然,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恬静;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会思考家国情怀;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在与山水的交流中体味另一番人生境界;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会在脑海里闪现滕王阁序里描述的场景,领略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

读书应当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与我们通常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阅读方法。深度阅读的逐渐消失让我们感到忧虑,这将会危及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的智力及情感发展,而且也会给我们对重要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的保护带来危害。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转眼我从事教学工作已32年,既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又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地通过阅读汲取知识。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在课上课下劝学生要深度读书,要有人文情怀,希望学生体会读书的妙处,让书香熏染人生。但是,当下的智能时代,是功利阅读时代,手指快餐文化盛行,学生们经常是需要什么就去百度搜索,不求甚解。虽然严格说来深度阅读的载体并不非得是传统纸质书,但是纸质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有独特的帮助。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由此,世界读书日涉及的重要话题还有版权保护问题。

读书人要有版权意识。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因此,在“读书日”不能忘记“版权日”,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忘记版权保护。盗版书表面看似乎是便利和廉价,却扼杀着新的创造力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版权保护的意识先行才是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知识大国的思想保障,只有做好版权保护,才能做好创新。因此,我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应当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要有版权意识,不抄袭剽窃,也不去购买盗版书籍。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倡导大学生要坚持读书。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如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阅读能力培养应当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要素。因为阅读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掌握知识,更是通过阅读培养能力,提升智慧。愿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为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读书是一场与精神对话的修炼

高云莉

读书打开了世界之门。书中有古今中外,有大千世界。还依稀记得小时候通过《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在那个年代里那一个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的印在了头脑中,对于英雄和忠奸善恶也有了最初的认识。《悲惨世界》《茶花女》《傲慢与偏见》让当时连一张世界地图都没见过的我,了解了我不熟悉的遥远国度发生的故事。虽然国籍不同,但人类的情感相通,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爱恨情仇,跟着书中人物喜悦、悲伤、愤怒、绝望,让我对他人多了理解和尊重。

随着年岁渐长,我更喜欢阅读一些教育类、心理学类、哲学类书籍。读《道德经》,其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辩证思想无处不在,让人慨叹二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知行合一”思想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活着的意义》引发我的思考,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是什么让人有勇气生活下去?还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的生死观》,读起来就像听作者在缓缓讲述,合上书又会回味许久。通过读书,不管作者的国籍、年代,你都能与他在书中进行交流,思考,产生共鸣,这真的是读书乐趣所在。

读了什么书,过一段时间可能已经忘记了书的内容,但读书过程中的那些思考却已经沉淀成了你的思想,塑造了你的价值观,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使你变得有别于众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我是谁?这是哲学的最经典的问题,我们终其一生实际都在回答这个问题。读书使我们到过世界各地,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看见了伟人是如何改变历史的,恶人是如何走向深渊的,还有那些如我一般平凡的普通人人性闪光的瞬间;我知道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善良和邪恶的综合体,通过书中那些真实的、虚构的故事,见识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所有的这些慢慢变成自我的一种教育和选择,也就是我要怎么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这是知乎的一句留言,我想这是读书最重要的意义了吧!

当下,大学生们更要多读书,多感悟,往往,读书对人的影响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多读书,去发散自己的思维,在读书的过程中去找寻自己想要的。我建议多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从事其他职业,人文类的书籍在生活中的影响会很大。尤其是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一项技术性的问题很难解决,但是总会有人解决,但是你企业的发展方向,你的战略眼光,对市场的判断别人是无法帮你解决的,只有靠自己,这个时候平时积累的都会潜移默化的帮助你。

老师是不好给学生提建议的,因为这是在用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去知道学生的未来怎么走,就像历史会重蹈覆辙,但不会完完全全的一模一样,我们指导不了,有可能我们给的那条路还是错误的。所以学生要多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路,这更重要。学生去跟老师谈,跟父母谈,跟朋友谈,去读书,其实这就是在找自己的路径是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路径能按照预设的点去走一遍,所以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次。

(作者为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