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着眼日常 久久为功 让“学在民大”之风生根发芽

首页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党委书记赵铸在学校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升旗仪式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的人生追求,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严谨治学,以正确的价值观浸润各民族学生的心田。让民大校园成为求学治学的最佳环境,让民大学风成为民大文化,让“学在民大”成为民大口碑。

事实证明,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立校之本,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希望全校师生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党委提出的“学在民大”有机结合,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以“三个突出”战略为引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党委宣传部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体,开辟【学在民大】专栏,宣传报道各单位、各部门在开展学风建设方面的典型事例及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在学校党委以“学在民大”为抓手狠抓学风建设的活动中,环境与资源学院从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入手狠抓学风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不断促进学生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努力营造“学在民大”的良好氛围,力争让“学在民大”在环资学院生根发芽。

正学风 讲规范 养习惯


今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2018级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生洛桑竹玛同学作为辽宁省高校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之一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攀登计划的第一次“涅槃”。作为原环科142班的学生,她撰写的毕业论文《污泥干化芦苇床中典型抗性基因的分布规律研究》,于2018年8月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上荣获当年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年度优秀毕业论文……回想起这位来自云南乡村女孩五年来的成长经历,解读这位在刚入学时连基本汉语都听不懂的懵懂乡村女孩的成长经历,就是环资学院多年来功夫花在细节,狠抓学风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的一个缩影。

能够在短短5年间完成了从自闭到自信、少言到健谈的巨大嬗变,反映了学院在学风建设中强化日常管理,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教师、辅导员、学生的综合努力提升学生自信而产生的质变效果。遍及学院各个班级的“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是推进“学风建设”的良好抓手。洛桑竹玛的汉语基础差,小组的同学们就为洛桑补习普通话。洛桑竹玛胆怯自闭,班导师赵不凋老师就帮她努力融入集体、参加各种聚会锻炼她的表达能力,饮食不习惯、就带来各地的土特产给她分享,基础课困难、就指定学习委员等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为了提高她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崔玉波副院长通过引导洛桑竹玛尽快进入实验室手把手传授实验方法、参加学术年会、指导撰写专业论文等方式悉心引导、启发她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使洛桑卓玛完成了从偏远小村镇的农家女孩成长为一名走在时代前列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转变。

“其实,在环资学院像洛桑竹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针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学院发挥一盘棋作用,充分调动班导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等各方面积极性,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环境与资源党总支书记李华戎说。

如以辅导员为主、学生会为辅的“查旷课、查迟到早退、查玩手机”及“禁作弊、禁课堂喧哗、禁夜不归寝”专项检查严格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以班导师为主的班级督导管理、以专业课教师为主的专业教学、科研(实习)管理等,力争对学生进行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方位培养。同时,学院学工部又组织同学在课余时间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习(实践)和文娱活动,师生一起走进企业、农村、科研院所,在社会大舞台摸爬滚打、历练成长。老师们既要求学生养成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意识,又走进学生心灵,与他们促膝谈心,做学生心灵的“共鸣人”,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

此外,学院还注重制度建设,通过制订《环境与资源学院班导师考核细则》,修订《环境与资源学院奖学金评比细则》,完善《环境与资源学院操评评比细则》,制订《环境与资源学院创新团队工作职责》等多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为约束,以评促管、加强学院学风建设。

为确保学生较高的考研率,学院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在环境系、生技系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考研“包干计划”。各系主任、专业教师、班导师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包干分组,积极为本专业班级考研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联系调剂、导师、进行复试指导,努力保证考研率与考研质量。2017-2018年,学院连续两年考研率位列全校榜首。

“今年,因国家考研政策调整,新增高等数学等难度较大的必考课使学院学生受到很大冲击,但全院师生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齐心协力面对挑战。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条腿走路,拓展国外留学市场以丰补歉减少损失,经过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考研率接近25%的较好成绩,同时,考取国内名校的学生显著增加、考研质量进一步提高。” 环境与资源党总支书记李华戎说

提能力 重创新 讲实践

为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学院率先成立了创新创业协会,在机制上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做法。在每个班级班委会中设立“大创”委员,由学习委员兼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学院注重根据自身学生特点扬长避短,以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为导向,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努力。院长吕国忠身体力行,放手让团队研究生参加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定期将science,nature有关最新科技进展的文章下载给同学,崔玉波、李政海副院长及各位学科(术)带头人常年带领各自课题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活动,手把手进行传帮带。截止目前,学院已有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10个,20多人获得科技创新优秀个人。2017-2018年连续两年获批69项学校大创项目,其中国家级6-8项,省级9-8项,获批项目总数连续几年位居前列。环境科学162班的时佳荣同学又荣获2019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ICM)一等奖,其由欧晓霞、吴盼老师指导的论文在SCI发表,同时,该同学从今年暑期大连理工大学面向全国招募的200多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参加的夏令营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成绩第一名。

学院在生技172班组建专利试点班,郭鹏老师从开拓思维入手启发同学的创造力,并邀请专利事务所进行“专利技术应用” 专题讲座,引导同学们进入专利殿堂。随后,“蒲公英压缩面膜及其制备方法”“中药浸花保健饮料”“软枣猕猴桃酒”“牛油果蚕丝面膜”……同学们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陆续变成了专利申请文件。全班30名同学已有29名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13份正式向国家专利局进行申报。

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各种形式活动。学院借助“环境文化节”“华信理化杯”等平台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加强学风建设。在“环境文化节”之辩论大赛活动中,学生们围绕“转基因食品安全”“如何在保护环境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等专题从开始的被动参与到主动请战,从单独小团队范围的研究到全班同学的献计献策、查找资料、寻找不足,从开始仅凭学生自身能力寻找材料再到主动寻求班导师(专任教师)的专业指导。他们以班级为单位、以辩论小组为重点做分工、拟论点、找依据,旁征博引、全神贯注、分工协作,既锻炼了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分工协作等能力也得以提高。学院还积极借助外部资源,为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添砖加瓦,保驾助力。原环保部总工程师、政法司长杨朝飞教授,原环保部国际司长、中国前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使王之佳教授等专家学者均曾应邀参加,并以讲座、座谈、担任专家评委等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互动。

深挖校友资源,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系列报告会”“考研经验成果分享会”,从专业创新发展、考研复习、就业工作等方面分享关于职业发展规划与个人成长成才的经历与感受,使学生明确奋斗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紧迫感与危机意识。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自觉性,有效地推进了学院的学风建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仅仅是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这样的教学是空洞的。所以,我们全院教师都致力于激起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崔玉波说道。

“营造优良的学风环境是学院长期努力、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是保障学生成才,走向成功的‘生命线’。抓学风既要有刚性、严格的制度规定约束执行,又要以学生为本,从细节着手,并结合学院特点和学生自身实际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着眼未来做好长期扎实的基础性工作,而不搞一阵风的花架子工程,以确保学风建设目标明确、有序推进,让‘学在民大’真学深学、入心入脑。”环境与资源院长吕国忠说。

(宣传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