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连民大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的征程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优秀教师典型,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渊博学识、师德高尚,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断适应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新要求,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贡献。
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将在学校各媒体平台推出【特别策划·立德树人】专栏,深度展示这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优秀教师的风采。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他们,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携手同行,共同创造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师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怀,这与理想有关、与价值有关、与信念有关、与幸福有关、更与职业有关。这种情怀不仅是作为师者的答疑解惑,更在于对学生思想的指引和成长的陪伴。我只是尽一个老师的责任,把我的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传承下去。” 这是董玉瑛二十余年从事教书育人的理解、感悟和坚持。
曾获评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微课比赛辽宁赛区一等奖、辽宁省精品开放课程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为SCI、EI收录40余篇,主编科学出版社发行教材1部。作为主要参加人获省环保局科技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多项。2020年,她负责的《环境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
新年刚过,在一个瑞雪纷飞的下午,记者采访了董玉瑛教授。提及27年的教师生涯,她感慨良多……
“小我的坚守,大我的情怀”
董玉瑛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立足三尺讲台,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经过跟带实验、助教,能登上讲台实属不易,经历从最初专注内容理解、有效表达,板书过渡PPT,到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如今的翻转课堂设计,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历历在目。”董玉瑛深有感触地说:“为人师表要以德为先才能激励学生报效国家;为人师表要精益求精才能带领学生不断创新;为人师表要持之以恒,才能鼓舞学生勇挑重担。”
教学环节事无巨细,董玉瑛登上讲台的那一天就有意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杜绝毫无意义的口头语。同时要求学生避免使用“哼、哈、然后”等口头语,自己更是先行。她收集国内外的优秀素材资料,备课中刻意锻炼处理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刻意运用“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让我们一起来发现……”“静观其变是这样,动观其变又将如何”……在追求准确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探寻有效得当教学方法的同时,克服语言表达的尴尬,用生动形象的方式,陶冶学生的精神,启迪学生的智慧。
董玉瑛经过2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探索总结出基于“3F”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完成“3线”要求,融互动、质疑、合作交流、实践、全员参与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3F”是课前导学、提出任务(Focus),给学生布置课堂学习、讨论聚焦的问题;课中论学、评价反馈(Feedback),点评学生完成情况并指出优点、不足和问题;课后拓学、引导方向(Fix it),督促和鼓励学生重视拓展学习,小组合作分工,进一步检索和集成,及时纠错、补充与完善分析。“3线”是“复读机式”简单模仿的红线、系统知识框架的底线、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线,敬畏红线、倡导创新,增加以知识为载体的附加值,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彼此成就。
同时,董玉瑛探索多模块嵌入式“生态型”课堂,以问题、项目等任务驱动,实施翻转课堂;调控教学环节,细致分析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课堂诸多关系,这些仿佛构筑了一个多边形,边越多,越接近圆。构筑课堂“关系圆”,实现教学各环节无缝对接。
“小我的坚守,大我的情怀。作为教师,必须舍得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讲好每一堂课,并对教学各环节的工作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体会到人才培养的成就感。每天感受来自不同民族地区同学们的热情和期待,同时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热情和希望,就成为我每天的责任。”她告诉记者。
“董老师不仅传授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在学习中,戒骄戒躁、循序渐进才是重中之重。”环境工程171班学生夏绎镇说。
二十多年来,董玉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努力做合格的教师,她讲授的《无机与分析化学》《环境学》《环境化学》《样品前处理技术》《生物安全评价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的生动和深刻离不开科研的支撑,董老师分享道:“之前主持完成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追溯其灵感都是来自对经典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开展混合体系联合毒性评价以及兼顾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分析污染物环境风险等研究。每天跟踪、学习和思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沿信息,回到课堂讲解时,更有信心做到科学、精准和高效。”
“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作为民族院校的老师要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重塑和拓展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体现学科前沿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让内容新起来。要深刻挖掘德育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同步实现‘才育’与‘德育’的双赢。”董玉瑛说。
在学校党委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后,作为一线教师,董玉瑛体悟到,“大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一定要发挥好专业课程的主战场、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既是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平时上课时,董玉瑛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更是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2019年,董玉瑛主编的《环境学》出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进入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课程思政素材也被引入了教材。以加入思政元素拓实全人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融合,促使深刻感悟和体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兼顾机会和风险,协调环境与经济。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针对环境问题的综合策略,总结了“董氏”法则:Be Thinking process—Be systematic—Be flexible—Be patient—Be confident,思考污染物、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结合每章节的相关内容,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着手,从国家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出发,结合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深入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和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每周日下午3点到6点,每周一到周四晚5点半到7点,是董玉瑛课题组的组会和学术交流会,她带着学生们学习和分析环境方向前瞻性的学术思想、环保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让信心立起来。课程考核,改革传统方式,强调过程管理,采用概念辨析、看图说文、应用解析等开放题目,让考试严起来……构筑课堂“关系圆”,将知识传授和全人教育,并驾齐驱于专业教学中。
“我感到非常幸运,从师范大学毕业就加入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队伍,教书育人已成为我毕生的信仰和追求。一路走来,老师这个职业让我拥有了特别持久的幸福和满足。我就是喜欢上课,对课堂的这份热爱,源自于当年曾经遇到的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我就想成为心中榜样那样优秀的教师,总能让身边的学生和朋友们感受到温暖阳光的气质、勇于攀登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博学而笃志。”董玉瑛说。
(信息来源 李舒 学生记者 李卓霖 大图设计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