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教师节特别策划: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优秀班导师”标兵事迹展(五)

首页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1日

编者按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此教师节之际,学校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班导师”标兵。党委宣传部推出“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主题宣传,以受表彰优秀班导师为典型,宣传报道他们尽职尽责、主动承担,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育人风采和感人事迹。

张誉铎:做好学生的“大先生”

 

“作为一个民族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就不足以承担民族教育工作;每学期不与班级同学进行一次促膝长谈,就不能掌握好学生学习和心理状态;不走近学生就不能用自己的所学和经历去指导引导学生,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是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统计192班班导师张誉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张誉铎的办公室,挂着一张贴有29张小笑脸的中国地图,29张小笑脸代表29名同学,这是新生相识会后张誉铎做的。第一次班会时张誉铎发现大部分同学学习主动性很强,但普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他在班团会等集体活动中积极邀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和表达,尽量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团会怎么开、班会怎么做,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张誉铎都去参加,并积极主动地与班委交流班会议题。

大二时班级转来了4名新同学,新转入的同学不但要学会适应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融入新的集体。张誉铎在得知有两名同学需要从开发区搬至金石滩时,第一时间联系班级同学帮助转专业同学搬运行李,寝室安排好后又第一时间召开了同学相识会,针对专业课程帮助选课指导,让新同学们第一时间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们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张誉铎经常深入学习课堂和寝室,找学生谈话。八年的班导师经历,让张誉铎早已养成了善于走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的工作方法,也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班导师真诚的关心。

张誉铎一直把学风建设作为班级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风建设变得更具体,让教学与学习彼此呼应。为什么教?为培养高素质、有责任感、和谐守法、增进民族团结的公民而教。教什么?既教专业,更要教素质和人文层面的知识。大一的时候张誉铎就和辅导员、班委商量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同学们积极参加学院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活动;大二时做起了学习上的精准帮扶,发挥专业优势,给学习暂时困难的同学做专业辅导。开拓数学视野、提升能力、培养兴趣,这是张誉铎给班级同学参加专业比赛的建议,让学生在比赛中培养严谨、踏实的学习与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慢慢的学生们在比赛中也有很多收获。

张誉铎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形式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讴歌、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做个爱党爱国、有责任的人。在张誉铎的引导下全班同学都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班级同学已经有4名预备党员和10名入党积极分子。

“当老师最幸福的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在各自的岗位独当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道,‘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我想成为这样的老师,也将一直这么做。”张誉铎说道。

从2012年初到现在,张誉铎发现他越来越喜欢民大,他把同学们当成朋友,当成弟弟妹妹们来相处和爱护。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奔跑锻炼,一起学习成长。他说他将按照学校新修订的班导师工作实施办法,在落实班导师工作过程中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日常表现、总结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将学生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新路径,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叠加效应,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贾玉凤:学生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初秋的午后,迎着暖阳,记者去往综合楼c区设计学院贾玉凤老师的工作室。见面后,亲切又随和的贾老师让记者没有了生疏感,像朋友一样聊起来。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学生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这是贾玉凤当班导师的肺腑之言。

2011年开始担任班导师工作,指导学生获得百余项国内专业大赛的奖项,指导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获中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教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辽宁省、校优秀课外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十余年来,贾玉凤对专业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她在工作上获得了更深的体会和心得。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的经师,还要做好解惑的人师。在教学与生活方面要切实地关注到学生的发展,时刻关爱学生,是贾玉凤对自己的要求。

在多年的班导师工作中,贾玉凤遇到过很多需要各种帮助的学生们,无论是专业课上的指导,还是课下的解疑答惑,再或者是私下生活情感上的疏导,她都是以各种身份和角度去处理问题,理解学生,像朋友和亲人一样陪伴着他们,就如她所说的一样,她喜欢学生们叫她凤姐。因为这个称呼是爱与信任的象征,是师生之间联系起来的一根纽带。

在专业指导的过程中,贾玉凤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遇到对专业承受度和兴趣程度不高的同学,她就与同学一起找到他们真正的兴趣和擅长之处,她认为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不擅长表达的同学,她总是有自己的引导方式,多给予机会,在交流中给予帮助。

以导师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设计学院十几年来探索出来的一条特有培养优良学风的途径。导师工作室是设计学院师生双向互选的特色模式,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开拓者和探索者。贾玉凤的小螺丝工作室就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教学理念,注重实践的同时关注情感的把握。在她的工作室,你可以发现自己无限的潜能,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和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自信自主地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拥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和主见。

贾玉凤肩负班导师工作的同时还兼具专业课的指导工作,常常很晚了还泡在工作室里,始终尽职尽责,协调好各项工作。

十多年来,贾玉凤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作为一名班导师工作的专业课老师,贾玉凤把青春和时光都献给了自己的教育事业,用耐心引领学生成长,也用行动去承载着小螺丝工作室的梦想。

“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届届的学生们所选择的方向和道路会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哪条路,都会保留着最初的善良和纯真,作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不断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或许会成为照亮时代的星辰,我最荣耀的时刻,是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擦亮星空,而我,作为教师,是那浩瀚苍穹璀璨星空下的倒影。”贾玉凤说。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潘钇霏 沙安娜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大图设计 李舒)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