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国家民委党组和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坚持政治立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三个突出”战略,深入实施、统筹抓好升级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件大事”。尤其今年以来,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贯穿始终,做到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局,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时值教师节,学校隆重表彰了一大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党委宣传部从获得突出贡献奖的教师中,撷取一些故事片段,展示这些默默耕耘者的大爱和奉献,智慧和风采。以飨读者。
倪琪:心系民族教育 情牵民族建筑
他,潜心学术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大步向前;他,情牵民族建筑,厚植家国情怀,把从事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的生动实践——他就是建筑学院院长倪琪。
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摆有各种各样建筑模型的工作台前,聆听着倪琪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分析与讲解,课堂看起来并不活跃,师生的互动也不多,但同学们却表现出了高度的专注力。
这是该课程的理论讲授模块,课前,学生就已经展开了课程布置的相应任务。在假期时,他们结合自己家乡或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寨),进行了实地的走访、考察和调研。并通过资料收集与文献查阅,先修课程及前序单元的学习,形成对传统村落的基础知识和感性认知。通过观察和梳理传统村落中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各种问题,推动自己的思考。
“我主张让学生们从设计过程中学到东西,而不是凭空交模型作业,模型作业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知识在一张张反复推敲过的图纸之中。我们的教学通过工作室形式进行授课,每一位工作室老师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学生跟着建筑师进行学习和设计能避免走一些弯路,尽快找到进入设计的法门。”倪琪介绍。
通过专业的系统性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将再次走出去,“寻找民居原型——寻求文化可见”。结合前期学生分小组确定专项的现地调研实习,倪琪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人、社会文化、人居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以社会形态和建筑形态为切入点展开实地的调研,强化学生对民族地区建筑传承与建筑发展的理解和重视。
“建筑学专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学生多元化的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交流能力是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辅导交流环节,如进行设计师、开发商、规划管理部门等角色的体验,确定后续需要进行的工作环节,可以明确原则,制定导则。”倪琪介绍。
大通村就是在他这种理念的坚持下,从一个边远山村,通过传统民族的改造,迎来了旅游业,并靠着几所高校的“实习经济”,带动了村里的餐饮、民宿经济以及农副产品销售。全村有293户1123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4680元增加到1.1万元。
“做一名人民的建筑师,为老百姓盖房子。”每年,倪琪都会把这句话送给建筑学子,希望他们,能加入到服务于国家建设基本需求、服务于民族地区建设基本需求的大队伍里,做一个传承民族建筑文化的工程技术人才。
做一名保护民族建筑与传承中华建筑文化的践行者、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的推动者、民族地区传统乡村建设的服务者。近年来,他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大量关于传统村落研究成果的论文、学术专著、研究报告,为各级政府提供规划文本,数据依据,为中国民族建筑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玉叶:用服务育人 以行动暖心
桌子上放着一本工作手册,一个保温茶缸,一部看起来略有年代感的座机,衣架子上挂着几件入秋的朴素外套,沙发前的另一张茶几上被几大摞员工出勤表占满,我校公寓管理中心总经理刘玉叶的办公室看起来简单朴素,甚至有些冷清,但她却说:“最贵重的东西都在心里。”
刘玉叶二十余年如一日,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带领全体员工,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今年是刘玉叶第三次获得我校突出贡献奖,“我始终没觉得学校是把这个奖颁给了我自己,这是属于我们整个团队的荣誉,我们的服务工作坚持了20多年,需要为学生做的还有很多。”
自从1998年来到我校工作,“把干净和舒适带给学生”这一句最朴实的理念始终贯穿刘玉叶的工作生涯。20余年,她与学校和民大学子一起成长,在细数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时,刘玉叶嘴角始终挂着笑意,“想想那时候,宿舍楼只建了两栋,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想着自己能不能真正为学生做点什么,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住宿条件。”刘玉叶凭借着多年的管理服务经验,以实际行动给民大学子带来了不少真真正正的温暖和实实在在的便利,从为学生搭建晾衣杆,陪伴学生问诊,到参与学生自行组织的活动,给学生带饭的琐碎事物之中,逐渐给每一栋学生公寓都进行了“升温”。
“我特别爱这些孩子,她们总说孩子都被我惯坏了,但我觉得这份工作需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刘玉叶说。提到每一届学子,她总能讲出几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她还会帮助贫困学生提供生活物资和宿舍备品,拖鞋,毛巾,被罩,床褥等生活用品,在细节上给学生以温暖。同时,为贫困学生以及家属提供工作岗位,让家长在陪伴孩子左右的同时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刘玉叶说:“能帮到的地方我们都在努力,毫无余力地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简单的一句话她却用自己的大半生在努力实现,掏心掏肺地服务好每一位民大学子。
越是处于特殊时期,越能检验出一个部门的工作成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刘玉叶带着所有员工对两个校区18栋学生公寓4000多间宿舍进行全面清扫,定期通风。“两把扫帚”的原则刘玉叶坚持了20多年,她嘱咐所有清洁阿姨,一定要一把扫帚扫床垫,另一把扫帚扫地,做好标记,以免弄混,把干净带给学生。“先扫,再擦,最后再抹,不能落下一步。”学生返校后,看到干净的寝室环境,心中也不禁泛起阵阵暖意,纷纷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的寝室照,为员工们的优秀工作成果“点赞”,也引得不少网友发出“又是别人家的大学”这样的羡慕之情。
“用服务育人,以行动暖人”是刘玉叶及其团队多年来的真实写照,看似琐碎的件件小事其实就是她们眼里工作的大事。用爱来浇灌这片校园,用半辈子来照顾她“自己的孩子”是刘玉叶坚持半生的事业。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苏路衡 谢竞萱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大图设计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