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此教师节之际,学校隆重表彰了一批“优秀班导师”标兵。党委宣传部推出“打通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主题宣传,以受表彰优秀班导师为典型,宣传报道他们尽职尽责、主动承担,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育人风采和感人事迹。
宋海玉:坚守教师职责本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爱是教育的灵魂,自2003年担任班导师以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海玉,始终认真学习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尝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努力用真诚打动学生、爱心温暖学生、行为感染学生。
巴依差汗是宋海玉2005级的一名学生,他大一时文化课学习成绩低,自信心和自尊心一度十分低落,他和家人都有了退学的想法。宋海玉就利用课余时间为巴依差汗辅导文化课,讲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前景。同时,安排班干部和班级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学习辅导小组,帮助他在学习和生活上融入集体。这不仅让巴依差汗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加了专业自豪感,还体会到了同学友爱和民族一家亲的和睦氛围。在师生的帮助下,巴依差汗的成绩稳步提高,在大四时顺利毕业。“母校让我体会到了民族友爱,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老师的爱心,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巴依差汗现在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名公安干警,工作上他不仅用爱心服务群众,还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维护边疆稳定作着贡献。
关爱每一名学生,注重每个学生、每个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宋海玉的十八年班导师生涯,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倾注心血,默默耕耘奉献。他将班导师、专业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职能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文化、专业三方面的统一引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育人全过程。
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特点,宋海玉构建了知识阶梯状、难度渐进式、成果阶段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个体软件开发者——软件工程方法&应用领域——团队软件开发&工程实践能力”三个阶段,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了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教育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上,我较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在上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在纸上写、画,然后才能上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把知识本身学懂吃透会用,另一方面希望培养学生爱动脑会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宋海玉说。
上课不允许迟到、不允许玩手机、不允许吃东西、不允许随意请事假,上机不允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事情……在学生的学业上,宋海玉是个严师,注重抓日常教育管理,严格落实校规校纪,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是在他的严要求下,才有了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特长与兴趣,开展多种形式“做中学”“研中学”,实现全体学生共性成长与个性发展。
宋海玉坚持把打造“学在民大”的民大口碑作为主要职责,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针对不同年度就业市场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方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召开考研动员会和一对一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复习方案、探讨不同科目学习方法、选择考研学校和考研科目、复试准备和面试策略等。利用各方面资源帮助学生考研调剂、选择导师等,为班级同学提供就业信息,多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顺利找到工作或者进入理想高校继续学习深造。
“我将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履行‘五抓’工作职责,切实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的使命职责,将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落实落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努力培养具有中国魂、民族情、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民族人才。”
梁小平:做学生求学路上合格的引路人
“我觉得在当班导师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业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一个人发展的长远动力,我要做他们这种动力的助推器。”这是梁小平在班导师工作中探索出的“独门秘籍”。
正是在她这种“鼓励教学”方法之下,四年来她所带的班级先后多次获得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班、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班级先后有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多人次在演讲比赛、普通话大使、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比赛等活动中获得佳绩。全年级共有10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创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高纪录。甚至有的老师给出“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最优秀”的评价。
每一个优秀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每当学生有困难、有疑惑,她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她的班级里有个男同学,虽然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要跨专业考研究生,所以心理压力较大,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梁小平多次找他谈心谈话,和学生一起回顾他的大学之旅,用这名学生曾经的演讲经历,帮他重拾信心。梁小平还经常和他交流学习方法,帮助其缓解压力。进入面试环节后,梁小平多次通过腾讯会议和他进行模拟复试,最后这名学生以总分数第一的成绩被辽宁大学成功录取。
梁小平积极参与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先后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念五四青年节”“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学生班会、团会和学习座谈会,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专业学业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学生选课时,梁小平格外细心,指导学生关注每个学分点,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对培养方案理解不充分,梁小平就会当面给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我也是第一次当班导师,没有经验,在一些把握不好的地方,就会深入课堂和任课教师交流,向辅导员、教学秘书等老师请教,大家合力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梁小平说。
如何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梁小平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除了在平时的授课中注重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梁小平也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她将多名学生吸纳到她的科研项目中,如校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市级统战课题、市级妇联课题、省级调研课题等。“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所学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助力学生知识转化,培养并锻炼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能力,从而将来更好地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今年夏天,梁小平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自己在民大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回首师生相处的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教书育人带给她的激情与活力溢于言表。她说她将继续带着这份炽爱,用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把担任好班导师作为贯穿自己教书育人生涯的使命目标,尊重、热爱、关心学生,用心用情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韦潇颖 穆奕冰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大图设计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