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国家民委党组和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坚持政治立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三个突出”战略,深入实施、统筹抓好升级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件大事”。尤其今年以来,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贯穿始终,做到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局,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时值教师节,学校隆重表彰了一大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党委宣传部从获得突出贡献奖的教师中,撷取一些故事片段,展示这些默默耕耘者的大爱和奉献,智慧和风采。以飨读者。
李厚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躬耕教育、孜孜不倦”,来到民大的十七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厚杰始终坚持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以真心真情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信息与通信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变得越来越活跃,教学方法也得随之改变。李厚杰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过瓶颈期。传统教学方法很多已经进入固化状态,面对着大数据时代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想要学生学好,引进先进技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他让学生分析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使得课本中全章节的知识点得到系统化的理解和应用,学生才能够学得明白,实现教学相长。
在李厚杰看来,教和学是两种不同的体验。知识点学起来容易,想要讲明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他经常与同学们沟通,得到学生的反馈后,他会第一时间完善教学方案。对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的钻研和实践让他先后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成果应用到课堂上,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肯定。
“李老师讲课很有激情,他会通过频繁的互动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遇到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他会在诠释概念之外,加以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语言描述,带我们一步一步地去认知、理解和应用它。”电子通信工程195班班长肖圣琦说道。
十几载为师,李厚杰始终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帮助很大。在教学中,他更加强调过程化评价,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半,剩下一半由课后作业、随堂测验、综合项目训练等部分组成。多元化教育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今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的考研率不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攀升,看到学生们学有所成,有了更好的人生方向,李厚杰觉得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在学院领导班子的指导下,李厚杰带领着全院师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改革示范点,改革经验不断辐射到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力争把学院教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台阶。”李厚杰介绍。学院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和杰出民大学子。而今,学生分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有的也走向了大学教师岗位,已成为了副教授、教授,甚至成为国家杰青,像他和专业教师一样坚守讲台,传道授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软硬教学环境相得益彰,我们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日后步入工作岗位能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母校一起,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李厚杰说。
许小可:用科技服务民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的浪潮将人们裹挟其中。随之而来的网络社交,也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许小可,多年来一直在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深耕不辍,业绩成果突出。他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许小可就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冠疫情的信息处理。近期参与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基于病例数据驱动的多尺度的网络传播”,即通过整合病例信息,为病例编码,提取病例传播链、传播特性等数据,为疫情的管控和预防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病例数据的呈现并不是结构化的数据,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把杂乱的数据变得可视化,继而呈现出病例在城市间、家庭间还有人群间的联系。”许小可解释道,“我们在工作疫情病例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批被感染的病例基本以男性为主,而之后的比例则大多数为女性,我们认为这和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联。”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我校民族信息资源挖掘利用研究所所长,许小可将自己投身于民族网络社区的研究当中。近期,他将重点放在新冠疫情对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上去。对于依靠旅游业的民族地区,因为疫情,游客数量惨淡,收益减少;而疫情期间外出务工的人们失业后再就业的难度大大提升,原本刚刚脱贫的家庭因为收入基础薄弱,很容易导致二次致贫。而关于这类问题的数据研究则为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了新的机遇。“有时候用数据来揭示一些问题会更快,更真实。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造福民族地区,这是我们作为民族院校应有的责任担当。”许小可说。
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教授,许小可始终向学生们强调“专业能力大于专业知识”。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上,许小可更看重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许小可在课堂上常常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向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让抽象的数据能够“落地”。
在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小可要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必须要有竞争意识,“新兴学科的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如果没有很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信息敏感度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许小可说,“我们的学生也许在学校里面是很优秀的,但仍然要扩大视域,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鼓励同学们多参加专业竞赛、发表论文专利等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研究生培养上,许小可有了更高的要求。入学伊始,许小可便以目标为导向,与学生们进行交谈,为学生确定三年的研究目标。一来一往之间,学生既了解了老师严格要求的用意,也有了学业的规划,构建“亦师亦友”的良性关系。“找一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情,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精、做到极致。社会对人的需求不在于他的短处,而在于他的长处。”这是许小可对于新生的希冀与忠告。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小可表示,他将继续肩负科技报国的神圣使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网络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网络强国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李旻:让科研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李旻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劳动力流动、老龄化,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在很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奖项。
虽然成果喜人,但科研的“冷板凳”并不好坐,一路走来,李旻遇到的种种挑战挫折如果也集结成册,或许并不比她的研究项目少。她坦言:“如今,国家科技创新的硬环境越来越好,给我们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宽广,机会增加了,压力和挑战也成比攀升。一个项目的落地一定要经过无数次的研讨打磨,‘坚持不住了’‘算了吧’,这样的念头也经常闪现在脑海,但很庆幸,在每一个瓶颈期,团队成员们都能互相鼓劲儿,咬咬牙才熬过了一道道难关。”
从申请课题,到组建项目团队,再到实地调研,最终形成论文,每一个环节李旻都参与其中,仔细打磨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这样的认真和严谨让她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过程中,紧跟当下形势政策,结合国家“三农”方面的文件要求,确定了研究的课题与方向,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并成功获得批准。
2020年李旻站上了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课堂。在来到民大之前,她一直在沈阳农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来到学校后,李旻首先面对的挑战便是教育环境的变化。一个科研者同时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李旻详细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氛围与教育习惯,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在保证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加强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
“科研对教学来说能起到一种带动作用,科研让教学环节有了抓手。”很快,在完成专业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李旻先后开设了“数据分析及STATA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STATA应用”、“计量经济学”等侧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程。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实际应用展开,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以案例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从书本中“变现”出来。她将科研思维渗透给学生,她将自己的科研经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知识的实际运用之处。
“打好学习基础,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一定要清晰自己未来方向,无论是学业方面还是在其他活动,都要适当地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走,这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是她对学生们学业规划、人生发展的建议,也是她多年来的经历体悟。
正是因为脚踏实地,她才能在科研路上不断收获,正是因为恪守初心,她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创新创业课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市场调研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并斩获佳绩。在今年上半年刚刚结束的市场调研大赛中,李旻所指导的一组学生团队取得了省级二等奖。
她始终认为,科研和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考验人心的工作。“都说科研人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恪守初心,脚踏实地,倾囊相授,才能在漫漫的岁月征程中收获为师者的喜悦。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为民大的发展建设尽绵薄之力。”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徐明会 刘思宇 郑友哲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大图设计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