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国家民委党组和辽宁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坚持政治立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三个突出”战略,深入实施、统筹抓好升级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件大事”。尤其今年以来,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常太化疫情防控工作贯穿始终,做到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大局,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时值教师节,学校隆重表彰了一大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党委宣传部从获得突出贡献奖的教师中,撷取一些故事片段,展示这些默默耕耘者的大爱和奉献,智慧和风采。以飨读者。
那立艳:为青年学子照亮前进的路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教师,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那立艳坚守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脚踏实地,做青年学子的筑梦人。作为省教学名师,那立艳深知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和推动者,既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也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多年来,她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与时俱进地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火花。
《物理化学》是那立艳主要讲授的课程之一,她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物理化学知识延伸到实验室及网络平台,让化学经典内容在信息技术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与活力。挖掘和提炼物理化学课程中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方法,并将其渗透在具体的知识传授中,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通过太阳鸟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工作室、综合技能实训等教学环节,把教学知识内容结合到实践中来,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在那立艳指导下,多名本科学生发表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及省级特等奖等荣誉,并在首届辽宁省大学生低碳环保创意大赛上,指导学生参赛并获得三万元的奖金。
那立艳说,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素养,努力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进而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才能对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安排考试前学习辅导小组,针对基础问题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设置专门的基础试题供学生们练习,同时随时和老师进行线上交流;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将问题积攒下来,那立艳会专门设置时间统一进行答疑解惑。
那立艳的“课后小灶”一直为同学们开着,每周设置固定的课后问答时间,她总是准时等候在办公室。“那老师有条理,有耐心,讲课讲题过程清晰,细致准确。还会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事,讲讲人生经历体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带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化学工程与工艺192班的陈姣说道。
在那立艳不断的“种树栽培”下,她的学生也在全国各地开了“花”。她的学生刘晓红考取了国内化工专业排名第一的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150分满分的物理化学试卷她得到了148分;应用化学专业亢小辉,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并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是大连医科大学一名副教授,她在给那立艳的留言中说道:“老师,您的物理化学课堂和针对学生的考研辅导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
教师的道德品性,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的学生。我校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王博,同样考取了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并于2020年博士毕业。当他接到天津理工大学的试讲通知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化学》课程作为面试考核的课程。试讲前,王博联系那立艳寻求建议和帮助,他说在本科时就对那立艳老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印象深刻,也想像那老师一样把这门讲好。“我当时非常开心和激动,这是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我非常希望他能成功,当时我帮他精心设计了讲课流程,并告诉他讲课过程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现在,王博已成功就职于天津理工大学。
育人之本,实在于立德铸魂。课堂上那立艳还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她说不仅要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董玉瑛:三尺讲台守初心 教书育人亦渡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随之发展起来。
作为环境学专业必修课——环境学课程的专任教师,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董玉瑛多年来积极探索,不断突破教学边界,增加线上自主学习和强化课外实践,实现知识灌输型课程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应用型课程模式的转变。“作为新时代教师,遵循教育和认知规律,倾注热爱,倾注耐心,以师生共同体的格局,我将无我、不负教书育人的情怀,渡人亦渡己。”董玉瑛说。
课前导学、提出任务(Focus),课中论学、评价反馈(Feedback),课后拓学、引导方向(Fix it),这是董玉瑛多年总结探索出来的3F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全过程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课上老师给予强化阐释,同步启动多模块嵌入式“生态型”课堂,包括问题任务驱动、实时翻转课堂、开启逻辑思维引擎、刻意进行思维培养和训练、挖掘德育因素、促进为人与为学的融合等多个模块,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才育与德育的双赢;在保留传统教学书设计基础上,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师生互动课堂翻转提供更多机会,以此达到最大教学效果。
每周日下午3点到6点,每周一到周四晚5点半到7点,是董玉瑛课题组的组会和学术交流会时间,会上,她带着学生们重塑和拓展课程结构与内容,给学生介绍环境方向前瞻性的学术思想、环保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董老师一步步引导我们找准专业学习的核心,拓展视野,让我们的学习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学生们一直感激这位恩师的教育和引导。多年的探索完善,让3F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并开始展露出它的优势。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每年在创新、创业、挑战杯各类竞赛中取得佳绩。
董玉瑛用几十年的坚守、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并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她自己也不断收获着事业上的硕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高倍引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多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主编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曾获全国微课大赛辽宁赛区一等奖、辽宁省精品开放课程一等奖等多项省级教学奖,是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
董玉瑛说在教育事业中,自己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有很多的地方要突破,“作为教师,必须舍得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讲好每一堂课,并对教学各环节的工作精益求精,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体会到人才培养的成就感。教书育人已成为我毕生的信仰和追求,对课堂的这份执著热爱会支撑我坚定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张振翼:在实干中抒写教育情怀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老师教学的宗旨,教育事业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然选择教书育人,就要努力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振翼的从教体悟。虽然来校执教时间只有8年,但他在实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收获的教学成果见证了他的付出和辛苦,也证明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赤诚。
固体物理是一门专业程度极高的课程,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思路,学习逐渐显出疲态。做为课程专任教师,张振翼面对这种情况,心里并不轻松。为了让学生们完成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几经琢磨,他决定从理解本质的层面入手,将学生们带入到物理情境中,以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们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把课堂从单纯的理论搬到具有动手能力的一个个实践中,让学生们有目的性地去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的核心要点。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张振翼主讲的另一门功能材料制备与合成技术的学习相比固体物理来说要轻松不少,课堂上学生们或分组讨论或上台当主讲,学生们的自主发挥空间更大,课堂氛围更活跃轻松。
这种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正是张振翼“不同种类分模块教学”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但无论是哪门课程、什么形式,张振翼都会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带领学生们了解中国的物理发展和中国物理学家,运用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弘扬科学家精神,从灵魂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神。这样的思政课堂既提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将中国的物理发展根植于学生心中。
我国提出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所以对于新能源材料以及能源转换材料的研究是当下盛行的。我国作为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科研大国,很多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都在研究可以将低密度太阳能转换为高密度化学能的能源转换材料。张振翼现阶段所做的就是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其中也涉及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和光催化分解水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个人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80余篇。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像张振翼这样的科研人的理想和追求。“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要为社会谋求福利,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国家争取荣誉。”这是张振翼经常跟科研团队成员们强调的一句话。也正是在这种信念和情怀的驱动下,多年来,团队捷报频传,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培养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身正为范,为学校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张振翼说。
(信息来源 李舒婷 李素梅 大图设计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