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

拉近师生距离——导师、班主任合二为一

学生二年级时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工作室”学习。工作室的任务是以“课题”形式组织专业教学。工作室“学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1/3。该学时只是为计算工作量使用的,实际学时是按课题的阶段性管理,模糊学时界限,以此有效地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工作室由2-4年级的学生组成,共同完成课题任务,大家一起讨论,从中发挥学长的作用。

工作室完全由导师决定课题内容、教学形式、时间安排和管理方式。教师不设办公室,和工作室的学生们在一起,与学生“零”距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导师和班主任的职责合二为一,有效加强教学管理。

查看详细

设计节:

让各工作室将年度教学过程通过展示得到交流,共同进步

自2009年6月至今,设计学院已成功举办八届设计节,作为设计学院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设计节是集教育教学、学生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训、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为师生们搭建了多角度展示学习和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不同专业方向的沟通与融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扎实开展。设计节本着“全员参与”的组织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交流展示平台,使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活动包括教学过程展、学生论坛、优秀毕业设计公开答辩、随形创意、设计节之夜、海报大赛、手绘大赛、话剧汇报表演、DV盛典、随形创意纪录片、书评影评征文等活动单元。

查看详细

营造安心稳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安心稳定是保持发展动力的心理条件;营造稳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各层次规划的基本前提。

稳定的环境指的是一个人所规划的事长期不变,评价标准长期不变,利益获取的渠道长期不变。

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岗位、职责)确定自己长期的研究内容,找准“定位”,努力将自己发展成专家。

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备课要先备学生

过去由于知识传播的载体有限,传播方式主要为先生的“口耳相授”和师傅带徒弟。而今传播知识的载体繁多,知识作为信息而言,师生几乎可以同时获得,所以,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正在被讨论式教学所代替。

知识之间的关系才是学问,这样的学问才会与能力建立联系。对知识关系的讨论应是现代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方式,即“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组织、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做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而非满堂灌输。

“备课要备学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组织学习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方法,而不是只准备讲课内容。

教学形式:讨论式教学

先体验、再理论,调查、讨论、探索、自主学习

●体验:让学生增加感受、获得经验是认知的前提,没有感受的理论是很难理解的。先体验再理论,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抽象概念,理解理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设计(实践)在前,理论讲授在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调查:调查是指学生围绕学习的“事件”收集、梳理史料和客观资料的过程,是还原知识、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找事实根据、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讨论:讨论是把学生变成学习主体,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学时”不是教师讲授的“课时”,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讲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老师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方法和依据,结论对错不重要,自主学习的状态是关注的要点。学习是不能代替的,感受是不可教的。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资料、找问题、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有根据地解答问题;老师做引导、把握方向。

●探索:探索是解决调查和讨论出新问题的过程。这时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标准、学习目标是明确的。在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进而再次调查讨论,完善原有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动力、自信、能力会得到增强和锻炼。这个环节也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给定答案。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气氛,才能让“皮质脑”充分工作,不然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思维停滞、厌学、失去自信心。

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一件完整的事情

学生四年接受的学习内容应围绕着对“一件事”的关注,因此,逐步递进研究的学习过程需要纵深地安排课程。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工作室”后,选定某个“课题”从技术路线、使用方式、营销渠道、可控条件、表达形式等各个角度一直研究到毕业,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举一反三和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会主动融汇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习和工作能力。

课题导向:

整合课程——自学为主,模糊课时

课题导向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相关课程,客观给定课程的评价标准。围绕课题任务,学生自学和探索教学计划以外的知识,涉及到什么就学习什么,以此打通专业界限和解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关联的问题,在知识应用中理解基础和专业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根据课题建立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

选题要符合学院规定的选题原则,要选择不低于20年时效的项目,以便长期积淀,增加专业内涵。

根据课题进度,学生会自觉地安排学习时间,模糊学时,充分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

教改思想:

消除形式化,基于学生状况进行教学改革

不怨天尤人做好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帮助别人。 教改的标准不在上级文件里,不在知名院校里,而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里。由于学苗质量不同,我们只能以自己的学生情况、教学资源、可控条件来制定适合的教学规划。教改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有进步,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这种改革态度就叫“实事求是”。

教学评价:

客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成绩不能以教师一支笔定乾坤。能否解决课题要求本身就是一种评价,这叫“客观评价”;同学之间的讨论是第二种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只是方式之一,其评价要点是过程、思路、根据和结论的逻辑性。

多种评价方式会有效消除教师的“感情分”、狭隘判断,并能够激励或迫使教师站得更高、更前沿,同时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客观判断及创新精神。

学科为轴,牵动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

学科为轴线的含义指的是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即将科学研究的技术性、实验性和收集性内容放在本科教学中,将整理性、归纳性内容放在学科中研究,成果部分用于社会服务。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件事当作一件事情的三个角度,以此有机贯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便于集中精力,深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

客观上一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极其有限,权力过大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至少会压制群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所以,减弱行政干预,实现教师主动负责的局面比较合适的办法是首先将“权力”分散,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承担责任就要获得相应的权力。

权力包括人、财、物三权,适量地放开权力,根据个体的特点给予每个个体相应的控制和决策权,才能有效地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使其积极工作、独立思考,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管理模式:

实行“三加一”模式,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生活

教学管理实行“三加一”模式,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生活。

为了保障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能够长期的积累和顺利进行,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教学、科研最大化,师生要把学习和研究当日子过,集中精力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效贯通,变成一件事。教学是拆分问题的过程,科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社会服务是研究成果的转化。

设计学科特点和评价标准

人文与技术、信息的统筹规划

以社会某领域或行业需求为基点,平衡人文与技术、器物、市场、环境的关系,系统整合资源,满足或限制人的诉求和欲望,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核心价值的建立。打破学科界限,贯通专业教育与学科研究的通道,实现统筹。

评价标准:在领域或行业中评价研究的水准和结果。建立完整的、有特点的学科体系,成为某一领域的旗帜。

科研(课题)选题原则:

从中国社会普遍性、根本性和长期存在的问题中
寻找自己能够触及的项目,切实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科研选题必须从中国社会普遍性、根本性、长期存在的问题中选择我们能力所及的真实的研究项目,切实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课题不能虚拟,要真题真做,更不允许毫无根据地立题。选题和解决问题都要在实际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不能仅将国家纵向课题和企事业项目作为选题范围,要根据学院科研规划寻找课题。

五大领域
研究课题

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设计学院确立了五大领域具有20年以上时效的研究课题:

  • 1、新农村建设类课题
  • 2、老年人问题
  • 3、人文教育类
  • 4、文化产业类课题
  • 5、专业教育基础类课题

学科建设的任务

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明确长期的研究方向,引发工作热情,使科研和教学变成教师的生活常态和兴趣,让学院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各司其职。

专业、学科与科研运行模式

将专业教学和学科以科学研究为轴线进行有机整合:科研是根据社会需要确立研究课题,将课题拆分成若干子课题给本科和研究生作为学习内容,然后由科研团队进行统合,统合后产生的新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直至达到可推广的程度或实现阶段性目标。由此实现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

两种基础课程设置方法比较

无目标地设置基础课内容,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很难学以致用。

从真实课题(目标)出发构建基础知识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课题与课程关系

以完成“课题”为目标和评价标准,会明确课题与计划内课程、课外知识的关系。学生为完成课题会主动学习课内和课外知识,自觉锻炼相关能力。因为,任何计划内课程都无法系统、完整、对应地规划课题所需的内容。

专业教学模式:

不断增加课外学时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以课题为导向,学生会为完成课题自主整合课外知识。随着课题的深入,课外知识会越来越多,计划内课程会越来越少,为学生自学创造空间。

一到四年级教学任务

●一年级:价值教育是核心内容。

●二年级:锻炼基本技能和知识整合能力,培养自信心。

●三年级: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系统整合资源,通过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提高自信。

●四年级:回顾十几年的成长经历,总结经验,进一步验证自己的长处,确定人生观和安身立命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