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飞针绘自然——大连手推绣自然生态主题作品展”在大连自然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落下帷幕,该展览展出作品皆由我校设计学院校友林涛团队设计制作。自5月18日开展以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超过63万人次走进展览,近距离感受手推绣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自然情怀。新闻大连、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林涛,设计学院2006届毕业生,辽宁省优秀工艺美术师,大连市手工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缝纫机刺绣(又称“手推绣”)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创立连绣时光艺术文化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缝纫机刺绣工艺
项目经历:2015年《幽谷之王——雄鹿》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中国美术学会“华艺杯”银奖,2017年《斑马饮水》获得国家级奖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艺杯”金奖,《冬日》获得辽宁省“工艺部落杯”金奖等。
以下是林涛的讲述——
【男人绣花,是不是觉得有意思或好笑?】
手推绣,也称机绣,又名缝纫机刺绣,是在绣花机(改造的缝纫机)上通过手推绣品完成作品的刺绣艺术。因需要人手操控绣花棚子移动,推来推去产生针迹,形成刺绣的效果,得名手推绣。是一种半机器半手工的融合性手工技艺。
我的外祖母马玉莲是大连市第一代机绣工人,母亲李伟是原大连工艺绣品厂的技术骨干。我打小听着缝纫机踩脚板的哒哒哒声长大,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她们总是在缝纫机前忙碌,在她们手里,硬邦邦、冷冰冰的机器仿佛有了灵气,几个晚上就能绣出门帘上活泼跃动的喜鹊、床罩上栩栩如生的游水鸳鸯……
男人绣花,是不是觉得有意思或好笑?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真的乐在其中。在真心喜爱的手艺面前,性别不是障碍。家人从没勉强要我“接班”,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家人专注如一的匠心精神触动了我,我深感责任重大,决不能让这项技艺在我手中断代、失传。
我们家有将近20台缝纫机,按年龄算的话,好几台比我岁数都大,但这些“老伙计”还厉害的很,只要我和它们配合打得好,好作品不在话下。随着时代的变迁,机绣从风靡变成了小众,为了追上时代,不让连绣消亡,这些年我们一家人对机绣做了不少研究和改进。我们改良了传统机绣中直针、圆针、云针、走针等自有针法,使针法更加细腻,应用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更具审美价值。在油画、国画、水彩、唐卡、书法、装饰画等多种题材上都做了尝试,加之刺绣丝线本身的光泽质感,使其绣出的图案更加饱满,更有质感。
传承不易,创新更难。将大连手推绣技艺从传统的商品生产工艺与民间手工技艺上升到艺术创作范畴,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自从做手推绣,我的工作和生活就没有明确界限了,社交范围也缩小了很多,但沉浸于创作中的喜悦和满足,确是任何言语都难以言表的。
【手推绣,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说传统手绣是一针一线的静止艺术,那么连绣则是针连针线接线的动态艺术。手推绣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配线、画稿、透稿、绷布、绣制、修整、装裱等环节,仅配线这个环节,就会消耗很多精力。同一色号,生产批次不一样,颜色就可能有微妙的差异,往往要从上千轴绣线中挑选出适合作品的颜色,有时甚至要自己染出所需的颜色。手推绣在制作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一件作品,从创意构思到最终成型,少则几日,多则几年,是时间与耐心的双重考验。
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沉淀,我们团队一系列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斩获佳绩。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我创作了《百年五四 薪火相传》,运用版画效果来刺绣,黑白分明,形象鲜明,主题光明,表现出那个时代青年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呼唤新时代的年轻人发扬五四精神。在全国战“疫”攻坚决胜之际,我跟母亲联手创作了《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积极参与全国“万众艺心 抗击疫情”主题工艺美术创作和省市战“疫”艺术展示等活动。2021年,我们又以“中国梦”为主题,创作了16.3米的连绣长卷,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刻、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艺术再现,献礼建党百年。
记得在设计学院第八届设计节开幕式上,我用新研制的绣法制作了院训“塑造人格、独立思考”,代表2006届全体同学献礼母校。我很感谢在学校的学习经历,习得的创造性思维至今影响着我的创作,母校也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如何让手推绣这项非遗在当下的时代焕发新光彩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扰,2020年,我带着问题回到母校找到范一峰老师请教,他提出了非遗数字化创新的协同路径,肯定了我在守正创新中坚持非遗以文化人的努力,给了我很多启示和鼓励,我意识到,手推绣作为“年轻”的非遗技术,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还更长的路要走。
【用坚守与专注,将这项技艺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在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连绣时光艺术文化中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宣传推广手推绣技艺,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等活动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
今年,受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邀请,我们举办了“飞针绘自然——大连手推绣自然生态主题作品展”。利用这个机会,我系统梳理了手推绣的历史,通过“认知刺绣”“大连手推绣”版块,介绍中国刺绣的起源与发展、手推绣技艺的形成及大连手推绣从生产工艺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历程。结合60余幅系列作品展示,让观众朋友们能沉浸式感受到精美绝伦的中国刺绣技艺,理解作品背后承载的主题思想与艺术属性,获得一些收获与感悟。
当观众漫步至展览的入口与出口,或许会偶遇一个微妙的谜题——幽深的森林、悠然的象群、潺潺的河水,怎么有两幅一样的作品?
这两幅作品其实是《一路祥和群象》的1.0版和2.0版。创作的道路永无止境,作品当下完成并不是结束,我会时常思索作品哪里可以做的更好,不断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细节上增添更多生命的温度与故事的深度,期待向观众展示更加完整、丰富、动人的自然世界。
由于丝线的特殊质感,观赏角度不同,感官也会有微妙差别。大家来观展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打光感受一下,也可以在有的作品中找一找我创作时埋下的彩蛋。
一次临近闭展,有位好奇的小男孩在体验区边缘久久徘徊,她妈妈问能不能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原来,这个小朋友是一位美籍华人,在学校接触过电子缝纫机操作,对手推绣技艺充满向往。我带着他尝试,每一次针脚的推送,都仿佛是与这项技艺的一次跨时空对话。体验结束后,小朋友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那份由衷的热爱和尊重,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想,这次特别的邂逅,不仅让小朋友亲手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在他心中种了一颗热爱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独木难支秀林之美,我由衷地期盼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手推绣,深入探索手推绣的奇妙世界,亲身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不仅作为观赏者,更要成为参与者,我们一起将这份手工技艺发扬光大,共同编织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