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龙:为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设计力量 | 校友访谈录

2024-10-21

2023年末,安徽省工业设计产业联盟隆重表彰第四届“安徽省十佳工业设计师”,我校设计学院校友王运龙荣获“安徽省十佳工业设计师”称号,这是自2018年荣获“合肥市十佳工业设计师”后,王运龙获得的又一项行业殊荣

 

王运龙,设计学院2016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任职期间获得美国IDEA设计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各类奖项30余项,申请专利2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级电子行业标准1项。合肥市(2018)十佳工业设计师、第四届安徽省十佳工业设计师。

主要研究领域:军用电子装备的创新设计与研发等

项目经历:先后参与设计了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牵头组建三维数字多媒体设计团队,全程保障型号装备竞标汇报路演等工作,弥补了三十八所在三维动画视觉展示方面的短板,开辟了军用装备在三维视觉展示新途径;强化企业文化落地深耕,设计系列化电科文创产品,打造中国电科创新设计新名片。

 

以下是王运龙的讲述——

【工业设计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同时不要带来新的问题】

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是《造型基础(1)》。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涉及到工业设计、材料学、结构力学等多门学科,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启发我们去主动思考,比如怎么利用纸张的材料特性、还要研究纸桥结构受力和传力的规律,以及如何进行优化,最终达到课程目的。

工业4.0时代,产品从生产到使用都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密不可分产品设计和项目呈现出产品生态化、小众化/专属化、分享属性增强的新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虽然可以通过AI进行设计,但是也会带来一些版权问题,而且目前AI设计是没有感情化的,我们可以从科技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考量、情感化表达三个方面去找寻突破口。

设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设计趋势的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史学习的必要性凸显出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为我们提供以创作和创新为核心的丰富参考和灵感,同时,工业设计的历史经验和技巧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画图的专业,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工业设计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设计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设计团队协作与沟通,鼓励创新思维与实践,建立适合自己完善的设计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规范、流程和标准,保证设计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需要大胆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解决问题的同时不要带来新的问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为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设计力量】

毕业后,我入职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中国电科38军工整机单位,是国内著名的电子科研机构和供应商,更是中国军工电子行业的骨干力量,有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美誉。近50年来雷达整机研制中,在微波、信号处理、通信、机械加工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优势。

我目前是担任高级工业设计工程师。面对一个项目,首选需要了解装备趋势和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其次,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用户需求和装备发展趋势,将灵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设计方案。再次,与各分系统工程师紧密合作,确保设计方案在技术上可行,这包括产品的整体设计、外观、功能、人机交互等各个方面。最后对产品进行测试和评价,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用户需求,确保产品在投入使用时,万无一失。

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设计项目是“某轻型高机动雷达”。以工业设计引领整个研发周期,以集成一体化设计、人机设计、几何形态再设计等设计手段,优化雷达平台布局,简化整机构型,实现外观简洁、轻量化、高集成度、良好的人机关系等设计目标。基于此系列雷达产品的研制,中心编写了《轻型高机动雷达车载平台内饰设计指南》,为今后同类雷达产品的研制制定了构型设计规范。该雷达于2021年亮相珠海航展,被央视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马春东老师就告诫我们,人的一生精力有限,但一定要有追求,有追求就要坚持到底,并且要专一,“一生只做一件事!”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同时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中的一员,肩负伟大的使命,从事一份伟大的事业,期望自己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工业设计师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积极展现新时代科技兴军、科技强国使命下的青年担当

面对国家重大工程,面对新的挑战,聚焦顶层创新设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通过项目实践快速成长、保持创新力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关注青年的愿望及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设计师为祖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设计力量。

 

  • 设计学院教育思想

  • 设计学院设计节

  • 设计学院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