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让文物说话 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这个国家级展览的展陈设计来自大连民族大学

2023-10-26

本报讯(李德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近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每日预约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该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华文明几千年,大一统思想如何孕育、发展、历久弥坚?各民族何以团结融合,多元如何聚为一体?如何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国家民委从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体现“四个共同”的文物古籍,包括一批珍贵文物古籍和独有文物古籍,精心筹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这个国家级展览的展陈设计,来自大连民族大学的服务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设计团队。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汉代的青铜器、唐代的文书、辽代的三彩器、西夏的宿卫牌、金代的铜镜、元代的纸币……行走在“大一统”展厅里,就像徜徉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

 

头顶是古丝绸之路地图,脚下是“四大民族走廊”,还能在“同心共振”互动专区聆听各民族的音乐交响,在“大交融”展厅,强烈的互动观感和沉浸体验让观众久久驻留。

 

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15米长的透明亚克力红旗海浪,建党以来到新时代的各个历史瞬间,在“大团结”展厅;红色概念展主题明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展厅呈现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展厅设计师们的心血。36000多字逻辑清晰的大纲完整地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但1500余件文物古籍本身不会讲故事,需要找到合适的设计方式和艺术表现力,去讲给世人听。

 

“我们在设计时力图打破常规,把展览变成一个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感染人的体验项目,让文物说话,去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这是前所未有的。”设计团队负责人、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范一峰表示。

 

铜鼓声声,回响不绝;文明汇聚,源远流长。设计团队从文物中获取灵感,又通过设计让文物焕发生机。范一峰介绍:“我们从大量的文物古籍中获得了启发,比如‘大交融’中的铜鼓同心圆装置,就是看到了铜鼓得到的灵感,中华民族同心圆梦的时代主旋律,象征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永远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典籍花瓣墙、集思柱、地幕投影、交流长卷、互动巨幕、红旗装置雕塑等展项无不彰显着设计团队的独具匠心与团结共识。置身展馆,犹如行走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身临其境,仿佛听到古籍文物在娓娓诉说,诉说着“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诉说着各民族在互鉴融通“大交融”中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物古籍展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与各方面的协调沟通,包括与文本组、文物组、施工方反复联系。“我们看到的某一个展示内容背后可能历经了十几次脚本的修改。比如我们看到的花瓣典籍墙,每一片花瓣后面就是一个单独的电控单元,满墙由近1600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需要配钻40个不同大小的螺丝孔,合计6万多个螺丝,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再比如‘大团结’厅看到的各民族纹样,从最初设计方案到现在的样子,中途经历复兴巨轮、服装墙、锦旗墙等方案,最终确定为纹样,前后一共做了十几稿方案,现场施工修改了5次。”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团队成员、建筑学院教师耿舒畅说。

 

超过50人的师生团队,200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校对、确认,最终,大连民族大学的设计团队通过独具匠心的展陈设计,更好地向观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大连日报  编辑:王怡兰  审核:孙晶)

  • 设计学院教育思想

  • 设计学院设计节

  • 设计学院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