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日,寒气袭人。民族文化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里,前来观看展览的人们络绎不绝。这个由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为主要成员的设计团队,设计并装修布展的文物古籍展已经开展快五个月了。“铸牢展开展至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天游人如织,截至目前,展览已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数万人。”民族文化宫负责人介绍。
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讲述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古籍让参观者穿越时空开启古今对话,一场沉浸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着大家去探索、去感知。
以设计学院院长范一峰为首的超过五十人的师生团队,历经200个不眠之夜,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任务。展览以独具匠心的展陈设计,向观众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用实力证明了民大设计学院的能力和实力。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八个字很重要,我们的展览就是在诠释这个事情。”范一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设计的语言,让文物自己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一直以来,设计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仅高质量完成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早在2019年,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就获批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全国唯一两个专业同时获批的院系。2022年6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建立大连首个高校版权工作站。2020年获批艺术学专业硕士建设点,设计学获批国家民委设计学一级重点学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展馆获评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宁老师设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金青松老师设计国家民委网站标志。
积极探索“党建+育人”的特色教育模式
2022年,国家民委开展了“三全育人”模范奖杯设计征集工作。设计学院组织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共征集设计作品20件。最终郭磊老师设计的《书映山河》奖杯被采纳。
《书映山河》奖杯顶部由“书本”自然卷曲形成山、川的形态,“书本”卷曲包围形成一个“中”字,整体构成了形似人“环抱”的造型,杯身通体雕刻“卷云纹”,底座设计56个切面,充分表达“三全育人”内涵与蕴意。
设计学院把征集活动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契机,组织多名教师团队积极参与,经过研究命题、头脑风暴、概念扩展、设计完善等环节,历时月余,共报送了20件设计作品。
学院党委把教书育人作为重大议题,抓牢工作室导师队伍这个关键力量,大部分导师已经成为一竿子插到底的学生工作力量。
学院党委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切实提高育人工作实效,让每名学生升入二年级后在学院都能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空间上打造工作室和寝室的双重学习生活环境,为全面细致掌控各类特殊群体的情况、更及时有效了解各类学生群体的动向创造条件。用好用活人文教育课程平台,通过《家史家训》《价值调查》《论坛沙龙》《大学四年》分年级、分步骤,形成体系,指导学生“做”在前,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以强化“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午十二点,设计学院刘雪飞工作室大三学生胡骁、贾琦和郑学锋正在对他们设计的“产品是怎样造型的”课题进行最后的校对核验。“有问题随时可以找老师,但我们不想事事都找老师,自己研究探索的过程是愉快且必要的。”胡骁说。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设计学院“导师制工作室”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室里,老师和学生专注于完成课题内容,突破了原有的课时限制,师生随时进行交流和讨论,打破了“教”与“学”的固有关系,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提供帮助。
知识的获取不是根本目的,能力提升方显学与教的效果。“学院的学风建设理念区别于传统地、简单机械地‘驱赶’和‘吆喝’,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好学’思想,从初入大学,到未来步入社会,‘好学’都是一种需要终身培养的能力。这是对‘好奇’‘好问’‘好思’的延展,是一种主动自发探索的学习态度,也是学习能力和方式方法的体现。”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史明涛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设计”时代背景中,设计学院坚持党对学院总体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以“突出政治引领抓党建,依靠党建促专业发展”为理念,围绕破除“中梗阻”问题,切实将学院党建与学科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设计教育规律,按照学校旗帜鲜明抓党建和“三抓”的要求,在教书育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打造学院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新局面。
(来源:设计学院 编辑:王怡兰 审核: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