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适逢第30个世界读书日,党委宣传部开设【书香民大】专栏,让书籍照亮阶梯教室的晨昏,让思想碰撞宿舍卧谈的夜晚,让书香与梦想齐飞,让阅读与青春作伴。
因为阅读 所以成长
□哈正利
我出生在70年代的一个农村家庭,那时家里条件相对落后。与家乡的许多孩子一样,童年时期,我几乎未曾接触过课外书籍。小学二年级时,父亲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让我第一次有了“课外阅读”。
多年以后,这份陪伴我一起度过小学时光的“课外读物”,几经改版,已经成为开本更大、纸张更好、栏目更多、排版更美、蝉联邮政发行百强榜、当今小学生的必读报刊。而当时,这份占据我课余时间的报纸,也只是四开八版、头版套红,朴素简约、内容有限。
然而,正是这份报纸,不仅让我有了阅读体验、获取到课本以外的信息和知识,更是一次涉猎知识、阅读书籍的觉醒。从那时起,阅读从未间断,陪伴我的朝朝暮暮,伴随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搜书的乐趣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通过买书促进阅读,自觉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初期,电子书籍还不盛行,为了买书,我到处逛书店。武汉各大书店我基本都逛过,像街道口新华书店、中南路的教育书店和外文书店、司门口的三联书店、广八路的席殊书屋、华中师范大学的利群书店、洪山商场内的三新学术书店、武大门口的集成旧书店、汉口的古籍书店,还有我们身边的光谷书城,雄楚大街的崇文书城等。在北京求学时,北大附近的风入松书店、校内博雅书店、北京师范大学附近各类书店,我都经常光顾。1997年,上班时,尽管一个月工资是530元,但自己还是决定一个月至少逛一次书店,一年至少用一个月工资来买书。为了既省钱,又能买到好书,我开始向同事到处打听哪里有旧书店、哪里有跳蚤市场,只要听到有新开的旧书店,则会利用周末前去,看看能否找到低价的好书。
现在还有人逛书店么?逛书店的奥秘,在于自己主动寻找接触各领域最新前沿的机会,在泛泛浏览中拓展视野,在精挑细选中鉴定新书的优劣。
阅读的价值
中国传统十分看重阅读的价值。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足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阅读。古人说,开卷有益,只要阅读,必有所获。如果每天都能接收新的知识,每天都能吸收新的观点。我们的认知范围会不断扩大。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成长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只有走进图书馆,只有爱上阅读,向诸位先贤请教!
阅读是读者主动汲取的过程,是积极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是不断进行思维创新的过程;更是读者为人处世自我完善的过程。可见,阅读价值是多重的。但我想强调的是,阅读是人生自我创造的途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在重视考试的教育环境下,很多人只是阅读考试书目。一旦跨出大学校门,甚至放弃阅读。我想,假如学校将专业阅读纳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建立阅读学分制的话,那么,毕业后的我们一定会有良好阅读习惯。现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被动阅读的现象。对此,我建议同学们行动起来,自主培养阅读习惯,首先建立阅读书单,其次制定阅读计划,三要认真做好笔记,四要组建阅读小组,定期分享阅读感受。通过开展有组织的阅读,师生共同砥砺成长!
阅读的态度
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自己态度也要端正。
将阅读视为生活必需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与书为伴,时时刻刻不能停止阅读。自己要主动创造阅读条件,逛书店、买书和借书,都是手段,日常交流要分享阅读体会。
将阅读视为自我成长的必需品。马克思说:“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告诉我们,阅读不应该靠任何外力的推动,而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内在驱动。
将阅读视为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必需品。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聚焦自身成长;为人者,是将知识当作一种炫耀。但是,1911年的一天,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有的是为父母报仇,有的是为做大学问家,有的是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这个振聋发聩的回答,不啻为时代强音。当下,中华民族正在接近伟大复兴。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更加要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要通过阅读催进自身能力成长,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潮流中,力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南民大的霍文达教授曾经告诉我,大学阶段必须要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我希望青年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即便身边没有图书馆,也要做到主动阅读,手不释卷、书不离身!同时,也祝愿大家在阅读中确立人生志向、见证自我成长,点燃青春之光芒,照亮通向未来的康庄!
(作者为大连民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
在阅读中锚定青春坐标——“读书知行三问”
□ 赵丹
作为一名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每当漫步在校园里,看到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那些专注阅读的身影,或是宿舍里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就愈发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我想用三个最朴实却也最深刻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阅读的真谛,希望能为正在成长路上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记得去年深秋的一个下午,一位大二的学生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他眼神中透露着迷茫与焦虑:“老师,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上课、参加活动、完成作业,但静下心来想想,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在深入的交谈中,我发现他的时间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填得满满当当:短视频、社交媒体……却很少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完整的书。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并不少见。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思考的深度却越来越浅。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遇到的困境。面对学生们提出的从学业规划到人际关系、从职业选择到心理困惑等方面的问题,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直到有一天,我重新拾起了阅读的习惯,并在书页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即使在文学作品中,我也能找到处理学生问题的灵感。
阅读的价值远不止获取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修炼。当我们沉浸在好书中时,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发展三种重要能力:专注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专注力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而不会分心;思考力帮助我们建立逻辑和分析问题;判断力使我们能够区分复杂信息中的对与错。这些能力正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最重要武器。
第二个问题:应该怎么读书?
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在读书,效果却可能天差地别。有的同学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收获寥寥,有的同学看似读书不多,却能从每本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读书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至关重要。不必盲目追求畅销书单或是经典名著,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才能保持持久的阅读热情。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学生,最初只是因为喜欢推理小说开始阅读,渐渐地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现在已经成为同学们眼中的“阅读达人”。
其次,学会深度阅读比追求数量更重要。与其走马观花地浏览十本书,不如静下心来精读一本,反复思考,做读书笔记,把书中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上学期,我注意到一位坚持深度阅读的学生,他读书时总是习惯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有时还会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读书心得。这种阅读方式让他的专业成绩稳步提升,言谈举止也愈发沉稳自信。
最后,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每天坚持阅读,哪怕只有20分钟,日积月累也会带来惊人的变化。我建议学生们把睡前半小时设为“阅读时间”,放松身心,增长见识。如果能长期坚持,你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都会实现质的飞跃。
第三个问题:读完后要做什么?
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如果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就如同宝藏被锁在保险箱里,永远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至少要完成两件事:用一句话总结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阅读了一本时间管理书籍后,应该立即开始调整作息安排;在看完一本职业规划书籍后,应该开始完善简历和职业规划;在读完一本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后,应该尝试在与人互动时使用新的沟通方式。去年,一位学生在读完《非暴力沟通》后,主动调整了自己与室友的沟通方式,不仅成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矛盾,也让整个宿舍的沟通氛围变得更好。这就是阅读所能带来的最真切的改变。
在工作实践中,我自己自觉地实践着“阅读-思考-实践”的循环。每次读完一本教育书籍,我都会尝试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学生的作业中。例如,在阅读了《正面管教》后,我调整了与学生交谈的方式,使用更多的引导式提问而非说教;学习了《成长型思维》后,我开始在班会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果,也让我对书中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净土,在那里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它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物质回报,却能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拥有更长远的眼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突破时空的限制,体验不同的人生。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时光转瞬即逝,但培养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安静阅读的机会。它可以是从图书馆借一本你一直想读的书,可以是参加读书分享会,或者只是记录你的日常阅读经历。让书籍成为照亮青春前方道路的光,让阅读的收获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纸页褶皱的年轮
□ 李芸晴
竹简上的刻痕被时光磨成了纸页的纹路,如今又在电子屏上流淌成水墨。媒介在变,可真正的好书永远像老家灶台上那罐陈年梅子酒——初尝生涩,再品回甘,搁得越久,越能咂摸出岁月沉淀的醇香。
小时候总把书当动画片看。放学路上攥着《西游记》,五指山压着孙悟空,也压着我的数学作业本。读到盘丝洞那章,巷口阿婆晾晒的棉被随风鼓起,真像蜘蛛精吐的丝网。那时,书是万花筒,转一下便换个新鲜世界,看不懂就咯咯笑着跑开,口袋里还兜着掉落的零碎情节。
长大后,我才发现书是面镜子,书上的那些字句不知何时已渗进生活的褶皱里。我总是喜欢重读旧书里的批注。十六岁在《病隙碎笔》扉页写下“文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字迹被三年晨光晒得发脆;十九岁在“死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旁补了句:“所以要活得铺张”,蓝墨水渗进纸纤维,好像青春在时间肌理里生长的血管。某次我不经意地翻到“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那页,突然抖落出当年的课程表,周三下午的物理课被红笔圈成燃烧的句号。恍惚间,我似乎和那时的自己进行了一场对话。
我始终认为文字其实比视频更懂留白:读《小王子》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不同的玫瑰。可刷完影视解说,却只记得博主尖利的“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
老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倒觉得好书像青梅,泡在日子里才出滋味。我曾与几位同学相约同去甘肃,在敦煌夜市淘到本《西域风土记》,大家挤在一起翻看时,泛黄的纸页里突然抖落出沙粒,不知是当年的风沙,还是前任书主撒的孜然。睡前翻两页,竟梦见自己成了丝绸之路上掉队的商贾,用干涸的砚台和骆驼换水喝。
赫尔曼·黑塞有一句话说得好:“书不能带来好运,却能让你成为自己。”这话在旧书摊上最能体会——线装《牡丹亭》里夹着七十年代的粮票,英文诗集扉页写着“赠玲,1989年夏”,精装《追风筝的人》上还有咖啡渍勾勒的喀布尔地图……这些陌路人的批注,让读书成了跨越时空的茶话会。
如今我仍然选择读纸质书,书角折痕必对齐,读到妙处要拍大腿。在我的心里,电子书固然便利,可纸质书的毛边会划痛指尖、油墨味儿能染透月光。昨晚读《陶庵梦忆》时,窗外突然飘进桂花香,三百年前的张岱似乎推开了雕花木窗,与我共赏一轮明月。他笔下“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的句子,此刻正落在我搁书的飘窗上。
合上书时已近子夜,路灯把飞蛾的影子投在墙头,宛如惊起的标点符号。泡开的茉莉花茶渐渐凉了,茶叶沉底时发出极轻的响动,像某个遥远世纪的翻页声。那些被文字熨烫过的心事,终将在某个清晨抽芽——或许是在地铁拐弯时顿悟的瞬间,又或许是在遇到某种风景时心灵的震颤。
晨光漫过书架时,突然明白赫尔曼·黑塞说的“成为自己”是何意:书不是明灯,而是无数先人举着的火把,火光交织成网,照见我们在人间行走的足迹,深深浅浅,尽是生命的注脚。
(作者为文法学院法学24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