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分管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培养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发展道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统筹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努力打造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党建引领促发展,真抓实干显成效
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党支部立足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党的组织功能嵌入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将党建工作融入教学、质量、招生和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全体党员敬业奉献,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紧密围绕党委工作部署,带头完成学校工作中心任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等工作部署,部门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党支部会议、“三会一课”等方式,围绕坚守民族院校办学初心,深入开展专题研讨,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调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努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服务工作大局。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部署要求,发挥思想引领,服务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切实落实“三个突出”战略和疫情防控各项目标任务。稳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
完善分类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完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组织开展了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共遴选出31项教改成果,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项;组织研究生精品课程评选,评选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精品课程11门、精品建设课程5门、公共课精品课程3门;2018年我校“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培养高素质工程硕士特需人才”人才培养和改革成果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类)二等奖;2020年完成了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2020年《研究生学术英语教程》《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等2部研究生教材获评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出台《大连民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大民校发〔2020〕48号),进一步规范专业实践环节管理;2019年-2020年,获批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入选2020年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示范基地2个。
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质量导向,注重过程管理,出台了20个研究生教育制度,涵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岗位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等环节,成立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下设民族学、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等四个研究生培养指导分委员会,以制度建设为引领,科学规范,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新发展。2019年我校生物工程领域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十三五”期间学校5篇研究生教育教学论文被评为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论文。
“十三五”期间毕业512人,目前在校生人数934人。学校2019年荣获“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乌云娜、肖瑛于2019年、2020年先后获得“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求实创新担使命,立德树人谱新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奖助育人体系。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大民党发〔2019〕21号),加强校、院、导师、研究生“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牢马克思主义“五观”,增进“五个认同”,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人为本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通过聘任研究生“三助”岗位、评选研究生共青团“两优两先”、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途径,树立“大学风”“有高度的学风”共识,打造“学在民大”口碑,培养研究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发挥奖助体系育人作用。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出台《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大民校发〔2020〕48号),完善奖助体系,构建奖助育人长效机制。“十三五”期间,生物工程领域2018级研究生洛桑竹玛作为大连市唯一的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2017级蔡闯、庞小婷,2018级刘飞同学获得中国数据可视化创作大赛最佳数据运用组金奖;民族学2019级研究生张慧同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生物工程2019级研究生李天良同学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获得男子单蹴亚军;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曲颖同学获评辽宁省华育大学生年度人物,并作为候选人被推荐参评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坚持原则优化管理,确保招生数量质量
完善制度、细化方案,全过程保障研究生招生安全。先后制定出台了《大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大民校发〔2016〕35号)、《大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管理办法》(大民校发〔2019〕88号)等管理办法,发布自命题科目评卷工作方案等校级方案、规范、指南等,组织学位授权点分别制定复试工作实施细则及各类评分细则,层层传导研究生招生安全压力,层层压实研究生招生复试主体责任。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积极争取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积极落实教育部、国家民委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组织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论证和申报工作,2016年硕士专业学位招生150人,2020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达到416人。目前在校生人数934人。2016年学校获评“辽宁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马斌获“辽宁省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应对疫情、线上复试,圆满完成2020年招生计划。2020年研究生复试工作首次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设置复试小组20余个、复试专家100余名,各类服务、保障人员100余名,分7个批次完成复试工作,共组织复试73场次,参加复试601人。同时,面向全体工作人员和考生组织开展多次相关培训和模拟演练。学校设置纪检监察组1个、学位授权点纪律监督工作组3个、学院纪律监督工作小组10个、纪检工作人员40余名,开展复试各环节的全程监督,圆满完成招生计划,专业学位电子信息类别学位授权点顺利完成首次招生工作。同时,在开展2020级新生入学资格审查的基础上,对照复试环节所有考核内容进行了复测。
统筹兼顾,精心组织,稳步推进首次考点工作。2020年首次承担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校考点工作,共有2067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开发区校区考点参加考试,分布在71个标准化考场,考生人数占考区考生总数的27.5%,是考区设立的最大考点。通过将各项举措落实到位,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师生们共克时艰,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学校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工作。同时20个自命题科目659份试卷分往全国129个报考点,自命题工作未发生问题。
强化导师岗位管理,队伍建设颇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出台《大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试行)》(大民校发〔2019〕45号)、《大连民族大学师德考核及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大民校发〔2019〕77号)、《大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工作办法(试行)》(大民研字〔2020〕13号)等多个规章制度,完善导师管理制度,规范导师管理。
为适应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6轮导师资格认定工作,导师数量由45人增加至190人。导师资格认定过程中基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的原则,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作为导师遴选的重要指标,对违法党规党纪、国家法律法规,违法师德行为,破坏民族团结的情形实行一票否决。
组建学校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导师组47个,将导师纳入导师组,实施组会制,发挥传帮带作用,推进研究生培养导师(组)负责制,提高导师履职尽责能力。通过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制等制度,实施导师岗位动态管理,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
落实了我校与大连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以及与沈阳农业大学等辽宁省校际交流项目有关事宜。“十三五”期间,我校有13名教师通过大连理工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遴选,成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原有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增幅为162.5%。
邀请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司长田联刚为全体研究生导师开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四有”好老师》专题培训;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作了《研究生教育与学科评估》培训讲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导师育人能力和指导能力。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