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各项工作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造“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工程,构建“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
构筑“大思政课”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提出“大思政课”育人大格局,打造“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的育人格局和铸魂工程。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设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坚持高位推动,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方全面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三育人”工作领导小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改革建设领导小组等4个小组统筹协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相继制定并推行了《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举措,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机制,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充分结合,开启了全新的教学育人改革与实践。
五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将课堂主渠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通过新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课”、形势与政策课、专题通识课等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采取充实人员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构建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刚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功入选。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多场“大思政课”培训会、研讨会,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夯实“大思政课”课堂育人体系架构。学校首批立项80门课程,分阶段、分批次实现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全覆盖,着力打造“三个100”,即培育百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百门育人成效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和百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全面挖掘“课程思政”潜力。
每位教职员工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
习近平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五年来,学校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批已确立80门课程为学校课程思政立项课程。学校高度重视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自201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立项93项,项目总数排名跃居全国高校前五名,稳居全国民族高校和辽宁高校首位。
持续巩固“三全育人”模式,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加强调查研究,实行校领导包干二级单位的应急工作机制,建立了面向师生集体、个人的“七个联系”制度。构建辅导员、班导师、思政课教师、机关干部、管理服务人员等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实行校领导联系班级、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管理干部值班、管理服务人员首问负责等工作制度,坚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发力,完善班导师选配、培训和奖励等工作机制。现有500余位班导师传承10余年工作传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多措并举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服务”一体化,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立足全面促进各民族学子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四”育人模式,用心用情、细之又细地将管理服务做到学生心坎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基础。推进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机制建设,为全部危机学生指派心理咨询教师长期与危机学生建立咨询陪伴关系。积极应对“疫后综合征”,加强心理疏导,优化心理健康教育“1+X”课程体系,为学风建设创造健康氛围。开展“心战疫·我成长”线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10·10”大学生心理文化月。针对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调查排查呈现异常的学生,集中开展一对一访谈,既做好“面”的普及教育,也做好“点”的危机干预。
深化辅导员“一口清”制度,通过52项静态数据“一口清”向民族理论政策“一口清”和动态情况“一口清”延伸,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状态的过程写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预案细。以第八届辅导员职业素质大赛为契机,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机关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重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隐形课堂”,扎实做好日常保障工作,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家校合力育人,学校连续12年开展寒暑假家访工作。特别是学校连续四年开展专项家访,累计100余名教师走进新疆籍学生家庭,召开家长会50余场,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为精准化、精细化工作提供了基础。
多角度拓宽路径,打造“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
学校党委把提升各民族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学使命任务,推进“学在民大”的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建设目标,打造具有民族大学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学风。
加强学业辅导,细化学风管理的机制措施。开学前摸排清楚延修学生、学业预警学生学分修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选课指导,实现学分“段段清”。放假前完成预升本、转专业学生交接工作,完成数据、档案交接同时,突出思想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交接。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课程,主动帮助学生成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精准帮扶指导。
多措并举促学,紧抓线上“学在民大”。以“查”促学,完善线上考勤机制,加强学习督导。以“赛”促学,通过学习笔记评选、防疫知识竞赛等创新线上活动形式,激发线上学习动力。以“帮”促学,持续深化“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线上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学习互助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续第三年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彝族学生苏补呷等一批线上学习典型事迹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丰富建设内涵,夯实“大思政课”载体。促进各民族学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和先进个人评选,依托“一院一品”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品项目。完善混合编班分寝制度,积极营造共居共学共乐的民族团结氛围。加强爱校荣校教育,大力宣传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绩。
精准实施资助,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落实国家各类资助政策,始终秉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把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放在突出位置,把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把资助工作做到深处,把资助服务做到细处,当奖则奖,应助尽助。今年疫情期间,学校简化线上困难补助申请审核流程,通过深入排查和学生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发放了防疫营养补贴、临时困难补助,湖北学生生活补贴、建档立卡学生换季衣物补贴等共1125人次,提供线上教学精准流量补贴5628人次,累计补贴、补助金额136万,在中央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位列委属高校第一。
注重思想引领,扎实做好“抗疫”思想教育工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引领民大学子以青春之力、奋斗之姿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爱国主义精神,“云端”育人,着力上好疫情防控这一堂“大思政课”,将“持续关心每一名学生”做到细微之处,确保学生心身健康、理性平和。
校党委书记、校长发布《致全校各民族同学的一封信》,鼓励民大学子砥砺爱党爱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练就成长本领,在共克时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抗疫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线上“教在民大”不辜负每一名学生期盼的眼神,网上招聘、在线指导暖心助力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辅导员用爱和责任铺就疫情“大思政课”的精神底色,班导师用责任与担当筑牢抗疫育人战线,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党委保卫部坚守校园战疫第一道防线,让疫情防控看得见、摸得着。
积极开展线上开学,各民族学子克服困难,书写“学在民大”的民大精神,通过分享学习笔记、在线集体学习、“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高数小课堂等活动提升在线学习效果。机关党员干部与各民族学生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
为学生邮寄电脑、就业协议、考研复习资料等急需物品400多件,深入学生寝室通风、晾晒衣物;开展湖北学生电话关怀,为每一名身在湖北的民大学子送去学校的关怀,发布4期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防护指南,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和网络援助渠道,以“心战疫•我成长”为主题,集中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累计开展线上活动10项、团体工作坊6次、覆盖2300余名学生。《光明日报》以《一堂叫作疫情防控的“大思政课”》为题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