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学校“三个突出”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富有民大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创建五育并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把“一流本科”明确为学校“十三五”发展战略。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心工作,把实施“一流本科”作为学校三件大事之一。
学校先后出台了《大连民族大学关于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行动计划(2019-2023)》、《大连民族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大连民族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案(2020-2023)》、《大连民族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系列改革文件,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四梁八柱”;制定实施美育、劳育、体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课内外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撑,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得到夯实,凝聚“以本为本”思想共识,系统构建富有新时代民大特色的“三融合、四贯通、多元支撑”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入快车道。
强化价值引领,课堂育人主渠道凸显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互融互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师生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党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导意见》,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建设,深化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化评价+强化信息技术融合+推进课程思政”为特征的课堂革命,着力打造“三个100”,即培育百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百门育人成效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和百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形成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程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上思政课的“大思政课”格局。
专业内涵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一是以高水平加快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19年以来获批5个国家级、1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本科专业作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按照省级一流专业标准进行培育。二是以高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十三五”期间,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入选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物联网工程等3个专业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三是高质量专业特区建设持续推进。学校先后将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部纳入专业特区建设,确立了网络工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10个专业特区,每一个专业量身定制与之配套的《“专业特区”建设实施方案》,在人、财、物和政策保障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为加强专业建设、激活学院办学活力、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四是以高标准加快专业认证。学校进一步落实《大连民族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暂行规定》和《大连民族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均给予参加认证专业重点支持。2020年,生物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受理,实现学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零的突破。五是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新办机器人工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完成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申报工作;新增生物工程等6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获批6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1项辽宁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总数在民族高校排名并列第一名。六是产教融合强基,协同育人固本。学校先后与美国罗克韦尔(中国)有限公司、网易公司等知名企业实施共建;与英特尔、甲骨文、埃森哲、华为、中软国际等多家IT企业共建IT产业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基地)30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8个;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4项,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居全国民族高校和辽宁省高校首位。
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四个转变”扎根课堂
“十三五”期间,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四个转变”,即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持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打造各类优质标杆课程。“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入选总数量在辽宁省高校排名第六位,全国民族高校排名第二位,全国高校排名第一百三十位;入选辽宁省一流课程68门,入选总数量在辽宁省61所高校中排名第15位。全面开展大学外语、劳动教育、美育、军事课、计算机和大学体育等全方位改革,制订出台《大学外语改革方案》《劳动教育与训练实施方案》《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军事课实施方案》《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实施方案》及《本科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实现了德智体美劳所有环节全面加强,并将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贯穿所有学生大学全部培养过程。各项公共基础课改革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深度对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聚力教改创新,彰显育人成效
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三个融通、四项改革”的教学改革思路,聚力改革创新。“十三五”期间,获辽宁省教改项目37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8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名师11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4人;获得辽宁省高等(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
2017年,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了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办学定位准确,顶层设计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教学中心地位牢固。通过审核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助推了育人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民大贡献。面向“十四五”,学校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信息来源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