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于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的付昱斌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前些天,他在老师们的见证下,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〇六所签了三方协议。当天,和他一起签约的还有其他11名同学。能够不出校门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得益于学院对学生的精准培养以及打造的校企合作平台。
近年来,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四个突出”战略,深入实施学校升级版“三项重点工作”和“三件大事”,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推进和统筹抓好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各类科研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本科生硕士化培养、教师工作室、大型科研设备进本科教学、校企合作培养等,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成果转化2项、发表SCI论文54篇,20位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全年累计获批纵向课题项目经费1399万元。学院教师们2022年的努力,都浓缩在了这些数字里。与上一年度相比,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和高水平论文占比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出稳步上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益,提升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知名度,为未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科建设离不开平台支撑,学院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获批辽宁省微纳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稀土光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光电信息与显示技术研究所、大连市宽激发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辽宁省和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极大地推动学院学科和平台建设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进,为学科内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上,学院功能材料专业191班的唐奎取得了非数学专业组的一等奖,这既是我校在该项赛事的历史突破,也为唐奎的民大生活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今年秋天,他将前往湖南大学就读材料与化工方向的研究生。“我一开始对专业有误解,以为非常枯燥无味,后来发现专业前景好,我们的老师也好,所以攻读研究生仍然选择了本专业。”唐奎说。
像唐奎一样,很多学生受传统印象、社会舆论等因素影响,对专业有误解。但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发现了专业知识的趣味性。通过听老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讲座及答疑,了解了专业的发展现状、培养方案及就业前景。通过学长学姐的成功经验,增加了学好本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越来越高,专业归属感越来越强。
“学院从招生宣传、日常管理、本科生工作室制、课程教学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新路径,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学院党委副书记池成介绍。
学院强化本科培养体系,提升本科教学成效,近年来,学院考研成绩不断取得新突破。学院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的新机制,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以强化学生顶岗实习、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与企业一道合作培养一批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已同30余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基地。
“在学校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学院在稀土与新能源材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从基础理论、材料制备、器件设计及产业化的全链条研究队伍,学术氛围浓厚,我们将不断探索新路径,既在‘实’字上下功夫,又在‘干’字上出力气,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学院副院长徐文介绍。
功能材料专业的大二学生孟凡宇号称自己是行走着的“十万个为什么”,她对材料有着浓厚兴趣,也有着诸多疑问,好在这些“为什么”总能找到答案。大一下半年,她加入了于乃森老师的工作室,老师、学长学姐、同学都成为了答疑人。如今,大二的她正在做“基于微纳米结构调控氮化镓光电响应性能的研究”,在项目的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材料的相关基础知识,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文献调研与撰写、数据处理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我们在老师的工作室看到了他们的研究,感觉自己的专业大有前途,所以学习的动力更足了。”孟凡宇说。
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回归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新选择。把学生吸纳到教师团队,通过做课题、“双创”训练、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落实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和认知特点,加强“梯田式”培养,加强学业预警,对学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辅导,补齐学业短板。
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之中,依托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本科教育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科研反哺教学体现在教学质量得到提升,2022年,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2项,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40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授权专利2项。
“这学期,我院获批校级教改项目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我们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为契机,以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教师教育能力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企业与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李正华介绍。
除了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完成课程申报、教改论文发表等教学活动来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外,学院还向课堂要质量,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全力落实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学院全面优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达成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改革机制,涵盖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以及集中性实践环节教学。
“学院将按照产业需求,对标国家本科质量标准和工程认证标准,优化专业认证顶层设计。积极引导教师们将科学研究前沿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以高质量教学保障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模式和实践实训模式改革,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院长张振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