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作为老师,我愿意永远做一颗坚实的石榴籽——用知识、用真情、用这一生,去连接梦想、守护成长,圆更多大山里、草原上孩子的大学梦。”近日,2025年辽宁省“最美教师”发布会在沈阳举行,全省仅10人,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秋入选,也是此次我市唯一入选教师。发布会上,她如是说。
28年从教生涯,刘秋始终把学生需求放在首位。她是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学生口中的“刘妈妈”。这声亲切的呼唤,凝结着二十八载师生温情,更植根于大连民族大学这片“爱生如子”的育人土壤。
我们的论文,会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各族群众的心里
刘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应用。她整合微生物课的教学资源,构建起“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态度”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学生喜欢听、愿意用、效果好的教学目标。在她主讲的微生物学课堂上,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讲解发酵知识时,她从唐诗中的客家米酒入手,既讲生物发酵的科学,也讲乡村振兴的担当;探讨应用领域时,她讲解万亩荒漠的治理、高蛋白牧草菌肥的研发,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科技助力边疆农牧业发展。她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明白,家乡的山水文化是共同瑰宝,今日所学终将成为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力量。
如今,刘秋的微生物学课程在线资源已服务全国12000多名学生、590所高校,访问量超过870万人次,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刘秋深知,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集体接力。2016年,她倡议成立“民族高校课程联盟”,从最初15所高校起步,到联合全国60多所院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组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共同探索“教好书、育好人”的有效路径。
对刘秋来说,“课堂”也不止于课堂。她时常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在实验室和教研一线领略科研魅力。“我们的论文,会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各族群众的心里。”刘秋介绍,多年来,她所在的团队深耕功能微生物资源与应用,将菌肥技术带到了内蒙古的田间地头,当牧民兄弟捧着丰收的果实连声道谢时,所有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应。
教育家精神,蕴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回温暖陪伴中
37年前,刘秋从贫困山村走出求学,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站在大学讲台,看到学生眼中的渴望与迷茫,她更清楚自己的育人使命。
大连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9级有一位来自新疆的男孩,从英语专业转来,毫无理工基础的他面对高数、物理等课程时很是吃力。刘秋和同事为他量身定制帮扶计划,联系基础课教师单独辅导,在班级组建“一帮一”学习小组,从基础公式讲起,逐题研磨、逐课追赶。“一年半后,他跟上了学习进度,毕业时还坚定地表示要回新疆建设家乡。”刘秋说。
在刘秋的学生中,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一颗颗石榴籽,从这片土地吸收养分,又回到自己家乡扎根生长:有的成了“全国技术能手”,有的回到牧区帮百姓脱贫,有的用创新回报辽宁,有的选择扎根西部基层,还有不少人回到家乡、站上讲台,把知识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
每个学生的蜕变,都让刘秋更加坚信教育能改变生命轨迹。为点亮更多学生的求学之路,在学生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她带领团队率先推动自然科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挖掘课程育人元素:从中国微生物学发展史中感悟民族智慧,从科学家事迹中体会家国担当,从生物伦理与职业规范中理解法治责任,从传统发酵技艺创新中见证文化传承,从现代微生物应用中展望共同富裕前景。
2024年,刘秋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25年又入选辽宁省“最美教师”。但她总是说,荣誉属于学校、同事与学生。在她看来,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回温暖陪伴中,是“哪怕只剩一盏灯也不放弃”的坚守。作为一颗坚实的石榴籽,刘秋用知识与真情全心守护学生成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原文链接:http://szb.dltv.cn/epaper/dlrb/pad/content/202510/07/content_12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