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报】让书香成为生命中最恒久的芬芳--陆上行舟 破浪前行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编辑:田芮溪 来源:中国民族报

阅读是个体成长的阶梯。从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文学到深邃厚重的经典名著,每一本书都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阅读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当《中国哲学简史》架起东西方思想交流的桥梁,当《陆上行舟》用一段段生死旅途展现异域真实风貌,我们得以超越时空界限,在多元文明的对话中拓展认知边界。


阅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从个人品格的塑造到家国情怀的培养,从专业素养的提升到社会责任的担当,阅读始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经典阅读发挥着凝聚共识、增进认同的重要作用。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与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师生共同品味书香,感受阅读的温度,体味思想的深度。愿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让书香成为生命中最恒久的芬芳。——编者


陆上行舟 破浪前行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为书桌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在堆积如山的专业教材中,一本边缘泛黄的书格外醒目——那是资深驻外记者刘骁骞撰写的纪实采访作品《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翻开扉页,一行字跃入眼帘:“如果不能阻止战争,那就尽我所能把真相告诉世界。”刹那间,一股力量冲破纸面,将我裹挟。


提起巴西,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足球与桑巴舞,但《陆上行舟》却带我们走进了巴西的另一面。刘骁骞以记者的敏锐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度鲜为人知的一面:从高楼林立的都市到交通不便的村落,从狂欢节的盛大绚烂到贫民窟的危险混乱。他的文字让我看到,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和对人类灵魂的关注。


合上书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对新闻行业了解尚浅的校园记者,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与责任。


2022年10月,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校园记者证。那张薄薄的卡片握在手中,却有沉甸甸的份量——它承载着一种使命感,如新芽般在我心底悄然生长。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第一次独立采访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声音发颤。就在慌乱之际,书中那个在暴乱中仍坚持拍摄的记者形象浮现在眼前:“镜头颤抖时,心要更稳。”我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最终完成了采访。那一刻,我明白:新闻人的成长,正是从一次次踉跄中开始的。


撰写稿件同样不易。反复修改、退回重写、字斟句酌……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文字的海洋中挣扎、摸索。正如刘骁骞所言:“我似乎是在这种遗憾而又自足的复杂情绪中踩着一条又一条的报道渡河。”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自我的突破;每一次公开发表,都是前行的动力。


书中的一个细节令我动容:当刘骁骞采访一位巴西受害者家属时,对方起初充满戒备,直到得知他来自中国,才松口说:“那你可以继续采访了。”仅仅因为“中国记者”的身份,便赢得了信任。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赋予了我们底气和尊严。我们并非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陆上行舟”四个字,道尽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刘骁骞和他的同行们,用理想与勇气为黑暗的角落带去微光。而作为一名校园记者,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即使前路艰难,也要做那个在陆地上行舟的人,以笔为桨,破浪前行。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



http://210.12.104.26:81/epaper/?id=1914485594797375488&time=20250422&bc=03B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