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民族画报】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首页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9日 作者:李素梅 编辑:田芮溪 来源:民族画报

辽代绿岫鸡冠壶、辽白釉牡丹花长颈瓶、清代狮纽方形铜印……轻点按钮,一件件珍贵文物跃然屏上,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质感细腻可见。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文物展示的方式,让观众可以随时高清放大观摩线下参观中看不到的细节。近年来,使用新型数字展陈技术的沉浸式展览,让知识的传递与获取,成了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体验。


如今,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正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清数字三维采集技术还原历史遗迹,VR、AR等先进展陈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数字馆藏文物打造全新文化IP等,都体现了以科技为骨、以文化为翼的发展理念。借助数字科技增加博物馆的多元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已经成为众多博物馆的发展目标。


巴林右旗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馆藏文物5822件(套),但大部分文物的陈列展览方式都过于陈旧。2023年,巴林右旗文旅局提出了“巴林右旗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需求,得知这个消息后,大连民族大学派出了土木工程学院孙建刚团队帮助巴林右旗开展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孙建刚团队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经验,曾在贵州、四川、辽宁等多地开展过相关项目。


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并不简单。面对珍贵文物,团队成员小心翼翼,确保从文物数字采集到数字展示的规范化,对设备精度、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文物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我们在采集文物信息时,博物馆有专人负责,采集一件拿一件,我们要尽可能一次性获取全部信息。在信息采集时,一套技术或设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使用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孙建刚介绍。


文物数字化工作,具有科技与艺术、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特性,并不只是单一的技术集成。每一件展品都需要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以数字虚拟的方式储存。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全方位欣赏清晰、逼真的文物影像,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和文字介绍全面了解文物信息。通过数字化保护和建设,巴林右旗博物馆实现了展馆与互联网融合,集文字阐述、二维、三维可视化、全景VR于一体的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


团队还对巴林右旗的荟福寺进行了数字化信息采集。不同于博物馆里的文物,荟福寺的采集工作还包括获取精准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多项技术,团队现已成功进行了荟福寺的调研工作和数字挖掘。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