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已经到了返青的季节。再过个把月草原便将泛绿,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团队就又该动身,前往巴林右旗进行实地调查了。
按照国家民委关于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部署要求,大连民族大学累计先后成立了15支专家团队,深入巴林右旗进行帮扶。近年来,学校环境与资源学院成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团队,由乌云娜教授带队实施“巴林右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巴林右旗防沙治沙规划及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研究”两个专项项目,对实施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行攻关,助力巴林右旗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科尔沁沙地西部边缘的巴林右旗沙化土地面积达402.76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26%,人们饱受风沙危害。经过30多年的防沙治沙,巴林右旗创造的适合当地的网格锁沙实践经验,有效推进了全旗防沙治沙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巴林右旗累计完成营造林172.54万亩,实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5.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4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6.16万亩,实施人工种草26.2万亩。按照计划,“十五五”期间,巴林右旗每年要治理沙地30万亩,到2030年全面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任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治沙防沙需求,2022年,大连民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团队前往巴林右旗对接项目实施工作,了解掌握当地草地退化和沙地情况。近两年来,团队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前曾往巴林右旗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宋彦涛教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赤峰市乡村振兴局挂职担任副局长。期间,他穿梭在巴林右旗草地和沙地,调查植被生长、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沙地裸露以及家畜放牧等情况。
这个团队还有多名研究生参与了打桩、采样、实验等过程。他们的足迹遍布巴林右旗的草地、沙地,共调查156块样地,获得近900个植物样品、120个土壤样品和2340条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团队收集了巴林右旗64年来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与旗林草局共同开展水热变化特征及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敏感性分析,并发表相关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与巴林右旗林草局合作,牵头完成了近3万字的《巴林右旗防沙治沙规划(2024—2030)》。团队张靖老师将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完成巴林右旗植被类型分布图、土壤分布图、气候变化图、退化草地等级图等系列图件的制作,分析草地退化情况,并写出了总结报告。团队持续助力巴林右旗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沙取得了成效,但如何用好沙,是当前团队需要重点进行科技攻关的难题。要探索生态、生产兼顾的模式,努力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施策。为此,项目组选取9个具有典型性的乡镇,作为巴林右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实验区。位于巴彦塔拉苏木宝木图嘎查的60亩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基地,就是团队进行草地围封、补播、施氮肥、施磷肥、土壤改良等的实验平台。
“目前,团队计划与巴林右旗林草局共建可示范可推广可共享的‘草地—沙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服务荒漠化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支撑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农林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林业等学科专业群建设,长期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负责人乌云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