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大连民大: 守正创新讲好大思政课 |“三全育人”

首页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 编辑:田芮溪 来源:国家民委

近年来,大连民族大学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探索以“大思政课”“最先一公里”为抓手,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受到广大学子的点赞和好评。在2023年度“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开展的“辽宁省高校满意度”排名评选中,大连民族大学以总分13.5分的成绩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


“在国家民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大连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培育具有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心任务,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切实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说。


全方位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能在此次比赛中获奖,不仅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全力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果。”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宁说。


今年教育部公布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评审结果,曾宁荣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实现了大连民族大学教师在全国思政类教学竞赛的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大连民族大学以“大思政课”为抓手,相继制定并推行了《大连民族大学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设立课程思政创新工作室,逐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大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三全育人”实施路径,有效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查资料、写脚本、拍视频……最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21班的罗雨杭和5名学生忙着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布置的实践作业。他们围绕课程学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团队研讨,以主题演讲、诗歌朗诵、情景剧、视频混剪等形式,展现青年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丰富课堂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签订“大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协议;与关向应故居纪念馆签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教学案例资源库,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开展特色实践教学。


思政课上的守正创新,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我们的思政课堂经常会变成‘百家讲坛’,老师引导我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多道理越辩越明,思政课有趣又有意义。”大连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李臻说。


▲大连民族大学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型知识竞赛。


目前,大连民族大学已培育百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百门育人成效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建设百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全程育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在大连民族大学,“大思政”教育不仅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最响亮的主旋律,也是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最强音。


“三峡大坝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但其建设过程十分艰辛。一代代中国水利人前赴后继,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自主创新,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技术。”课堂上,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高凌霞说。


高凌霞常常将文化自信、行业担当有声有色地融入课堂,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人生发展、人类未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主人翁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课堂气氛更好了,学生们也更加专注,听得津津有味。”高凌霞说。


像高凌霞这样的老师有很多。他们结合专业实际,积极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专业课程的路径,用实招化解理工专业课程中思政德育元素挖掘不足、课程设计形式单一等问题,力争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程体验。


“他发现并首创了病毒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厚德楼636教室,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秋正在讲授“现代微生物学”。结合课程内容,她向学院研究生们介绍我国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的事迹。


“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重实验,轻课堂、轻教研的倾向,如何下大力气解决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把‘大思政课’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中,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刘秋说。


▲“高数提升”助学辅导活动。


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克毅表示,学校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就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创新举措,让所有教师、课程、课堂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在价值传播中赋予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全员育人,每个人都是思政老师


“老师,这道题应该怎么讲,大家才能听得懂?”夜已深,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王文博正向班导师孙青芬请教。受经济管理学院的邀请,孙青芬带领学生开展“高数提升”助学辅导活动,王文博也上台当起了老师。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及时向孙青芬请教。


自2003年起实行班导师制度以来,大连民族大学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班导师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中层领导干部为补充,目前共664名。他们进寝室与学生聊天、到课堂听课、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学生们都能找到老师帮忙解决。


“班导师工作可以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教师更好践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丁克毅说。


▲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左三)和学生互加微信。


除了专职班导师外,大连民族大学还有一支“编外”班导师队伍——校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每年与留校学生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共度除夕;进班级坐在学生中间一起听课,进寝室与学生们唠家常,与学生互留微信成为好友,面对面给学生讲述成长经历,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如今,大连民族大学构建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困难学生帮扶、日常教育管理、班级组织建设在内的“五维一体”育人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和完善了“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新时代,学校将联动“大思政”育人队伍,融通“大思政”育人课程,筑优“大思政”育人平台,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延展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IOPBiq9watYznYLnIe63Q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