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报】“无愧于园丁身份” ——记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兆铭

首页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7日 编辑:田芮溪 来源:中国民族报


侯兆铭,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长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担任班导师近20年。他热爱教育事业,以真心真情陪伴学生成长;扎根基层一线,为贵州省铜仁市脱贫攻坚、城市规划及建设作出贡献。曾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大连民族大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为人友善”“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贴心又负责任的好老师”……在大连民族大学微信公众号一篇关于学校建筑学院教师侯兆铭的推文下,评论里充满赞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从教近20年,侯兆铭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将青春年华献给教育事业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去留取舍间,彰显情怀。


2005年,大连民族大学获批准设立建筑学专业,决定次年开始招生。彼时,侯兆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士。


“我本想毕业后留在母校做职业建筑师,后来大连民族大学到学校招聘,得知新专业缺少教师,我就来了。”侯兆铭说,教师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能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人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就这样,侯兆铭成为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第一批教师中的一员。


建筑学专业介于文理之间,既有理工科的逻辑思维性,又有文科的艺术特性。如何在发挥现有优势基础上,不断拓展课程边界,侯兆铭一直在思索。


在侯兆铭看来,想要学好建筑学,保持热爱非常重要。因此,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侯兆铭设置了许多学习实践环节,通过实地搭建、调研等,让学生切身接触、感受中国传统民居,提高学习兴趣。


严管厚爱,因材施教,是侯兆铭的育人原则。“侯老师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都会讲到。”一名学生说。


在侯兆铭工作室,成员们始终保持优良的学风——导师为学生进行学业、考研指导,高年级为低年级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大家紧密团结、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建筑文化的了解,还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侯兆铭还不时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小灶”。“看到学生不断进步,再苦再累也心甘。”他说。


2006级学生王明(化名)的美术基础较差,上美术课、设计基础课时总感到迷茫,“我究竟适不适合学这个专业?”后来,他向侯兆铭求助,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他担心能力不足,心里有了畏难情绪。”侯兆铭说,“我首先问他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在得到肯定答案后,我鼓励他说:基础不好没关系,老师可以陪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当时,侯兆铭住在学校,经常和王明约着一起早起锻炼,帮他补习功课。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半。大三那年,王明的成绩跃升至班级上游。“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我更希望学生能心怀祖国,成为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人。”侯兆铭说。


以真心真情陪伴学生成长


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只要学生需要我,我会一直在。”侯兆铭说。


闲暇时,侯兆铭常深入寝室,或是与学生相约食堂,听他们倾诉心声,帮他们排忧解难。通过沟通交流,他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再由点及面、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扎实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大连靠海,冬天寒风呼啸,侯兆铭注意到2010级学生李伟(化名)很长一段时间都穿着一件单薄的运动服。了解到李伟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这一情况后,第二天他便带着李伟到商场买了羽绒服,此后也对李伟多了几分关心和爱护。李伟很争气,刻苦努力、勤奋踏实,如今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学生阿迪木(化名)大二进入侯兆铭工作室后,侯兆铭发现这名学生高数、外语、专业课均有挂科,于是马上找到他,帮他规划学习进度、端正学习态度。即使延迟毕业了一年,阿迪木最终拿到毕业证书,2022年考入了新疆一家事业单位。


教书育人,最重要是用“心”。“我可能不是最优秀的老师,但我无愧于园丁身份。”侯兆铭说。


从“侯哥”到“侯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侯兆铭的称呼不断变化,但师生间以真心对真心、如同家人的情谊始终未变。


如今,侯兆铭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个城市,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和学生见面,看着学生在各行各业拼搏奋斗,为人师的荣誉感便油然而生。”他说。


把情怀根植在祖国大地


“我清楚地记得到达贵州铜仁挂职锻炼的日子,那是2015年10月8日。”侯兆铭说。


彼时,侯兆铭积极响应号召,到铜仁市挂职。如今,回头再看那段经历,他认为,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近3年时间,是自己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去贵州之前,侯兆铭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母亲。他的母亲长年独自在哈尔滨生活,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我母亲是老党员,得到我要去挂职的消息第一时间打来了电话,她说不用担心,尽管去干出一番事业。”母亲的话让侯兆铭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尽最大的努力,为铜仁多做一点实事。”侯兆铭深深明白,当地最缺的就是专业型人才,他给自己立下准则:决不辜负国家民委和学校的期望,也不能让铜仁市政府和老百姓失望。


扎根铜仁的几年里,侯兆铭尽心尽责,为当地脱贫攻坚、城市规划及建设作出贡献,被铜仁市委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无论是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还是到攻坚扶贫主战场助力,侯兆铭都用良心做事,用真心待人。“我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爱党爱国的情怀,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他说。



原文链接:http://210.12.104.26:81/epaper/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