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阅读,不只是每年“世界读书日”——读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辅导员组)

首页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2日 编辑:杨琨

编者按: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党委宣传部在全校开展了以“读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历时一个月,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短时间内共征集征文稿件二百余篇。这些读书感悟,或感慨优秀书籍带给的人性光芒与温暖,或表现经典书籍对工作生活的启发与帮助,或描写一本好书对个人情怀的感染与感动……文字真挚,情感自然,富有感染力,有些征文单看题目,就能让人感受到阅读者因阅读而滋养了生命、涵养了精神、净化了心灵。即日起,学校各媒体平台将择优陆续刊发部分征文,以飨读者。

哈佛第21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W. Eliot),曾提出著名的“哈佛五英尺计划”。这个理念的内涵是,若一个人每天用15分钟阅读经典,四年后他所读的书就可以摆满一个五英尺长的书架。曾有人评价,“五英尺计划”奠定了哈佛未来。

值此世界读书日,希望——师生阅读,不只是每年“世界读书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朱月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谈到,“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我想,读书于我而言,也是如此吧。闲暇的时光里,最喜欢泡一壶茶,看一本书,触摸着纸质的书,体味着书中的文字,这种感觉让人充实,让心踏实,美妙了岁月,丰盈了人生。有了孩子后,这样的时光更显得弥足珍贵,于是,在孩子入睡后、在陪孩子玩耍她“没需要”我时,我会“偷偷”地看书;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整理了她的小书柜,把我的书和她的书分别放好,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书,每一段时间,我在读一本书,孩子都能知道是哪本,当我们准备“阅读”时,她会给我找来,“妈妈,你看这本书”。与孩子在一起读书时,更多的时间其实是她让我“妈妈给我讲这本书”,从小时候开始的布书、触感书、洞洞书,慢慢过渡到中外绘本、立体书、密集情境认知书……希望带动孩子一起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书中抵达远方。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读教育的书,会启发我在工作中严管厚爱,提升思政育人的温度。很多家长应该看过这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为辅导员,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我们与学生的相处,即倾听感受、寻求合作、解决问题、善于赞赏。我们首先要“严管”学生,在“严管”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教育温度”,也就是“厚爱”。做到工作前置、“未雨绸缪”,我们工作要有“前瞻性”,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比如:平时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注重跟家长建立联系。

读小说,会让我体悟和共情,随文字而悲喜,与不同时代的人物人生对话,触动心灵。喜欢余华的作品,从《活着》认识他,陆续地看完了他的其他作品,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我从他的作品中感知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的人生故事;读三毛的作品,她细腻而感性的文笔,自然而纯真的生活态度,会爱上她的洒脱、简单和痴情,生活是由自己的内境和态度决定的;这个寒假我买回了六本莫言的小说,刚读完其中两本,他的书是厚重的,语言平实且犀利,很接地气,文字背后是直击人心的社会敏感问题,也最集中地表现出了人性。

读学生的书,会让我有更多的自豪感和满满的欣慰,激励我去发现更多学生的闪光点。今年的“女神节”,我收到了之前带的15级学生寄来的她自己出的书《另一种天才》,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我一直都觉得,我们每个学生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这个在大学时候安安静静的小姑娘,大学时就很喜欢写作、擅长绘画和创作,她把自己的从大学到工作两年来所思考的内容都诉诸文字,也奠定了这本书的基础,很适合现在的大学生阅读。如果有机会让我推介一本书,那我必须要推荐的是这本我的学生的书啦。柴桑(笔名),已经成了知名自媒体人,知乎9.0分盐选作者,知名中视频博主,当猩学堂联合创始人,北京理工大学TEDx演讲嘉宾,全网粉丝80W+,内容累计阅读量破亿,坚守独创,不做流量泛内容。书中谈到,年轻人应该停下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和热爱,剖析事物的内在逻辑,学会击破认知冰山下的惯性,打开自己的认知,成为另一种天才。拖延、不自律是当前很多人的真实状态,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即21分钟基调法。每做一件事21分钟,就给自己5分钟去休息整理一下大脑。把时间分成很多个21分钟,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你的时间利用效率,帮助养成好的习惯。早晨21分钟基调时区,拯救“间接踌躇满志,持续混吃等死”,早上的状态会奠定一天的心理状态。每天把闹钟调早21分钟,这段时间只做一天最想做、最重要的事,会奠定一天的学习基调。另一种天才,主要指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读书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我们的形象。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在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能够让我们的心中拥有一座山,它使你总是往高处攀登,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希望。


(作者为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


再读《平凡的世界》

任秀


2020年,有个词很热,叫做“内卷”。2021年又有一个词很火,叫做“躺平”。2021年12月6日,躺平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12月,《咬文嚼字》发布2021十大流行语,“躺平”在列。而最近几年,你是否也经常听说过这些词汇:“打工人”、“小镇做题家”、“咸鱼”……,好像年轻人越来越愿意用这些词进行自我调侃。看似顽皮的“怼天怼地”,殊不知笑闹里掩不住对现状的认命,感慨中也尽是对未来的惶恐。疫情、内卷、中年危机、躺平……仿佛每天一睁眼,萦绕在眼前和耳畔满是苦痛和焦虑。就像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埋没。”

其实,平凡本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整个世界也是平凡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富贵贫穷、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回看,无非也是些平凡事罢了。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平凡的世界》是由我国著名作家路遥先生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一部书里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书中主人公对待理想、爱情、挫折、劳动、苦难和喜乐的态度和以及应对方式,深刻地诠释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合上此书,我的思绪曾久久无法平静。路遥先生描述了许多令人热泪盈眶的情节,比如经历千山万水,少安终于能够给秀莲一个美好的生活,但秀莲却身患癌症。比如,少平与田晓霞灵魂相依共同面对困境,本以为就要修成正果,可到头来晓霞却因抗洪而牺牲。

尽管故事到这里满是悲情,但纵观整篇小说,最能够引起人共鸣的,还是孙玉厚和孙家兄弟不畏艰险,不畏挫折,无数次倒下,却又无数次站起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追求。他们之中或勇于在当下的环境中进行反抗,或善于在混沌的社会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抑或是在无法改变潦倒的生活之时仍旧苦苦的坚持与奋力的挣扎。这些精神无论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修炼和学习的。

翻开那个故事,看着那些鲜活的人物,从他们的经历之中,我们能读懂太多的东西。比如:

从孙玉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在泥淖的生活里奋力挣扎的。现代人常说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其实在老农民孙玉厚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每天勤勤恳恳得劳作,却仍然要面对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境遇。家里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盖新窑洞了。然而,最煎熬的恐怕不是自己吃了多少苦,而是少安的婚事。那种因为自己日子过得不好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辍学归家,却还是拿不出彩礼给他成婚的无力感,深深的打击着这位老父亲。于是他瘦削的身影难掩愧疚的情绪,终于踉跄在田野里抱头痛哭。如果故事到这结束,那充其量只是个悲伤和苦难的故事,是那个年代生活贫瘠的缩影罢了。珍贵在于后面,这个父亲并没有倒下,擦干泪水,日子照旧,他开始四处借债准备为儿子筹备婚礼,前路依旧荆棘,他却拼尽全力。

这不就是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吗?无论哪个年代,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当然也无岁月可回头。既然无路可退,那索性就拼尽全力狂奔。在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一路繁花相送,更多的是平静水面下的暗潮汹涌,一直到有一天,当你已然经历过最彻骨的爱与痛、彷徨与绝望,蓦然回首,才发觉已经走过了数载漫漫人生路。

从孙少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在奋力挣脱逆境中成功“翻盘”的。已过而立之年的孙少安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年,经历了年幼时辍学,家境贫寒、晚婚等一次次的“路障”,他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胆识、远见和魄力,白手起家,咸鱼翻身之时,命运再次与他开了一个玩笑。那场意外的技术事故,那个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让少安的砖厂破产并且负债累累。他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银行贷款利滚利的压力。这像不像极了我们这一代人为了车贷和房贷,拼命工作的场景。他想过逃离,然而最终却没有那么做,我想那一刻他一定充满了无助,因为他是家里全部的指望,而他自己却无人可依。少安并不认命,也没有向自己“一手的烂牌”屈服,面对逆境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他重新奔走忙碌起来,求到了贷款,重启了砖厂,请回了技术师傅,自学了核心技术,潜心钻研了企业管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年轻人历经磨难,最终打出了“王炸”一般逆袭的人生。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少安一样出身不好、资源不足的人有很多,但是少安的经历告诉了大家,真的不必悲天悯人。人生那么长,一城一池的得失都是暂时的,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每一次的逆境,都是让你变得更强大的契机,战胜它你便会变得更成熟一些。当你决定不了人生的起点之时,那就用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的奋斗,去改变命运的终点。

而从孙少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历尽千帆仍初心不改和追求不变的。少平其实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但是他却是活的最清醒、最通透的人。他没有被世俗所累,一直遵从自己的本心。在外人看来艰苦不堪的生活环境在少平看来却是珍贵的不能再珍贵的净土。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幸福的源泉在哪里、是什么。在结束了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工作之余,安静的读几页书,思考以下人生,这样的生活才叫生活。少平曾说过:“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比如说心中的理想,比如说诗和远方。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无数次清醒地做出选择。他从来都未曾偏离过自己的初心,他的人生虽辛苦却炙热和滚烫,他行走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却始终进退自如,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圆满呢?

再读《平凡的世界》,我深深的感觉到,孙家父子三人的人生更像是普通人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时的三种态度。其实无所谓对与错,也比较不出高和低。在这大千世界里,只要我们拼尽全力,用力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超级英雄。


(作者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


读《曾国藩》有感

车琳


读《曾国藩》是因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推荐。他说:“到了人生的第三个十年,对我非常重要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三十岁的我,也正想在而立之年,通过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生,就这样,阅读唐浩明先生笔下的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慢慢立体起来。

著名作家茨威格说:“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如果说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言教,那么传记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身教。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不仅写活了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还把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融会贯通在其中。整本书将那段历史最大限度的还原,将曾国藩面对人生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描述的细致入微,将曾国藩为子为父为师为友为官的处世之道刻画的生动真实。不要说历史是枯燥的,至少唐先生笔下晚清历史中的曾国藩是有血有肉的,拜读完,如临其境,深有感悟。

整本书语言平实,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将晚清背景下曾国藩的际遇娓娓道来。连贯紧凑的历史事件,相继而出的历史人物,看似写事写人,其实是在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让读者置身于时空当中,眼见着曾国藩在处“事”当中的所思所动,在处“人”当中的进退刚柔,真可谓真实、生动。

之前,对曾国藩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初中历史书中所写,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人物。那是年岁尚小,知识积累很少,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力,所以,对曾国藩贬大于褒,负面评价更多,认为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如今读完《曾国藩》三部曲,才明白,为何变法维新的志士与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会对旧制度与纲常名教的维护者,位高权重的理学名臣有:“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这样高的评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在曾国藩的建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但起点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家世,历经多次失败,甚至几次轻生,正是“普通人”甚至有点不走运的曾国藩,用他的坚韧、自律、勤勉、克己,走出了不普通的人生之路。

曾国藩于跌宕起伏中坚定前行。他不是豪门望族,少年英雄,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的他,参加七次考试才中秀才,参加三次会试中进士,在知天命之年,才走上人生巅峰,大器晚成。他的人生起点和仕途经历很残酷骨感,但是他却从未放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曾国藩教给我们的,不是怎样领先在起跑线,也不是怎样得第一,而是如何厚积薄发,坚持不懈地跑完全程。越是艰难,越是要意志坚定,正如他自己总结,人生要靠“挺”。

曾国藩于顺境逆境中勤学苦练。他不是天赋异禀,自命不凡,资质平庸的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步入仕途后,仍坚持学习,非常自律。每日早起临帖,笔不停挥,即使同太平天国作战期间,仍然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每日坚持写日记,大小事宜,所见所感皆记录在纸,坚持到临终的那一刻。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一惰字致败。正所谓以勤治事,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于以身作则中修身齐家。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曾国藩十六字家训,他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说过“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作为清朝大臣,位居高官,仍勤俭克己,衣着朴素,居室简单。一次,他胞弟欲将作战时收缴的财物运回荷叶塘老家,被他严厉制止,一身廉洁风骨。为子,他恪守孝道;为长,兄友弟恭;为父,他为子女计深远。被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家书》正是他的书信集,其中包含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方面,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正如他这样修身齐家,曾国藩家族百年中出了百余位杰出人物。

曾文正公身上还有太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他人生的“逆袭”,正和当下的“躺平”鲜明对比。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亦可学曾文正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顺境逆境,定能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果我们资质平庸,没有他人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读《曾国藩》,学习他的勤奋与刻苦。

如果我们身处逆境,在坚守和放弃中徘徊迷茫,那么读《曾国藩》,学习他的坚韧与执着。

如果我们自命不凡,寻求人生更高更远的目标,那么读《曾国藩》,学习他的自律与豁达。

其实,曾国藩,更能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带来力量!


(作者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