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报》刊文报道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首页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2日

民大新闻网讯 11月2日,《中国民族报》在【榜样的力量】专栏,以《让民族团结成为办学的精神底蕴——大连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纪实 》为题,报道了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附:《中国民族报》(2018年11月2日04版)

【榜样的力量】

让民族团结成为办学的精神底蕴

—— 大连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纪实(上)

□ 本报记者 李元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高等学校,2013年,大连民族大学成为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理论与实践创新试点。2009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

“大连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引导各民族学子把守护好民族团结生命线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首要标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民族院校的崇高使命。”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说。

强化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9月,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望,新一届学子步入了大连民族大学校园,他们将接受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课”教育。

在校园里,课堂永远是教育的主阵地,“入学第一课”传递着学校的办学主旨。长期以来,大连民族大学利用“入学第一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强化思想引领,铸牢各族学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尽管已经过去4年多,但回忆起自己的“入学第一课”,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藏族姑娘洛桑竹玛仍然记忆犹新。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洛桑竹玛从未认真了解过家乡以外的世界。开学第二天,她和近千名新生一起在学校的太阳鸟报告厅,上了一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在90分钟的时间里,授课教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以及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等内容。

“我第一次知道,我们的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国家对各个民族如此重视。我也认识到,各民族要团结,只有像石榴籽那样抱在一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强大。”洛桑竹玛说。

大连民族大学的“入学第一课”自开办以来就没有间断过。每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新生相聚在大连民族大学,地域、习俗的差异,令他们既好奇又新鲜。如何引导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这些差异,讲好“入学第一课”,是一门大学问。在有限的时间里,知识点要丰富,形式要新颖,尽量深入浅出,引发学生思考,这些都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深入民族地区调研,掌握鲜活的一手资料。

据介绍,为了上好“入学第一课”,学校每年都会从相关院系抽调骨干教师。教师们从6月就开始备课,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相关研究成果,增强授课的理论性、政策性,突出针对性、时效性,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入学第一课”,大连民族大学新入职教工的“岗前培训第一课”也很有特色。这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每一位教职员工既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又是民族团结的宣传员。

长期以来,大连民族大学牢牢把握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突出“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建设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加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鼓励学生从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逐步扩大“民族团结活动月”“民族风情展示周”“民族沙龙”等活动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此外,学校系统开设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每年都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少数民族杰出代表到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围绕民族政策、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主题,采用各有侧重、风格多样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思想认识。

加强嵌入式管理,让民族团结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大连民族大学有一个传统:混合编班、混合分寝。混合编班,是指统筹考虑学生民族成分、生源地区、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编班的模式,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基础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混合分寝,是指在同年级、同专业内部实行不同民族的学生混合寝居的模式,旨在营造各民族学生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一家亲”格局。

洛桑竹玛的宿舍共4个人,分别来自纳西族、达斡尔族、汉族和藏族。一直以来,4个姑娘互相关心,亲如姐妹。

洛桑竹玛还记得,刚入学的时候自己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可是她的普通话并不好,因此舍友们逐字纠正她的发音。最终,洛桑竹玛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我觉得自己能赢得这场比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缩影。”洛桑竹玛说。

大连民族大学的学子来自56个民族,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大家庭中珍贵的一员。由于各地、各民族学生的基础不同,学校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等多项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掉队。

据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处处长徐绍文介绍,“一对一”指的是教工党支部与学生班级“一对一”、处科级干部与贫困生“一对一”、班级导师及专业教师与新疆西藏地区民族学生“一对一”帮扶机制。目前,全校已经结成163个帮扶对子,着力化解困扰各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一帮一”指的是学校在学生中间推进的互助学习活动。

“这一系列措施促使各民族学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内地有了家,内地的学生也有了来自民族地区的兄弟姐妹。”徐绍文说。

木热地力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的维吾尔族学生。今年,他在大连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木热地力充满感激。“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顺利毕业,更不会成为一名研究生。”木热地力说。

刚入校时,语言是木热地力学习的最大障碍。由于听不懂普通话,他特别担心自己无法通过考试,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学习。针对像木热地力这样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大连民族大学在大班上课的同时,增设了一些专题辅助课程,开展小班辅导,还制定了“一对一”学业辅导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毕业后,我要回到新疆去建设家乡。我要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老师、同学给我的爱一起带回家乡,告诉他们,我们是一家人。” 木热地力说。

“让各民族大学生无障碍地交往交流交融,是我校的重要目标之一。各族学生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互相了解。” 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文忠说。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