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评论员文章:以昂扬奋进姿态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3日 编辑:田芮溪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维九月,苍穹如洗,硕果盈枝。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党委聚焦人才培养主题,隆重召开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教师节表彰大会。时隔一载,干事创业的铿锵鼓点再次在民大校园激昂擂响,可谓恰逢其会,正当其时。这次会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再度指明航向、锚定目标、擘画路径,也激发了全体师生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继续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和十足干劲。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过去的一个学年,我们准确把握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全校干部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敢于打硬仗,敢于扛红旗,敢于担负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学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成为近四次表彰全国唯一蝉联高校;完成国家民委“铸牢”文物古籍展“新疆专展”设计和布展工作;作为承办单位完成辽宁省“铸牢”主题展任务;新获批学术期刊《辽宁民族研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高校满意度”排名评选中,学校连续位居东北三省262所院校第一……我们的“铸牢”工作朝着“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持续发力,“铸牢”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力持续增强,让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真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过去的一个学年,我们抓住综合改革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发展,制度先行。我们通过实施“1+x”一揽子制度文件,努力攻克难点和堵点,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来。生物工程学科入选辽宁省新一轮“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200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全球前1%学科总量达到3个;本科招生分数较去年平均增长近22分;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石滩校区东区体育馆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地标建筑;学校在校友会和软科两个大学排名均为260多位,较之前进步120个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与科学化,更加源于全体教职员工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拼搏、一场场头脑风暴后的突破与创新。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过去的一个学年,我们充分凝聚了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必由之路的高度共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现长远发展进步,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长远生命力。新学期伊始,学校党委作出系统谋划,打出改革发展系列“组合拳”。召开学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会,对下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谋划;举办持续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处级领导干部工作研讨班,重点强调正确处理把准方向与狠抓落实、抓好党建与促进业务、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与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工作等四个方面关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出台重磅文件,提出具体要求,是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引。三次会议,一脉相承、一体推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凝聚共识,精准指引方向,全力保驾护航。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蓄势待发,年轻的大连民大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要准确把握“历史最好发展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方位,准确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准确把握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准确把握“四个突出”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部署,进一步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使全校上下都动起来、跑起来、拼起来,坚定不移地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启新程,就要顺应大势,在开拓创新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只有敢于并且持续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变革,学校才能一直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向上态势,而人工智能就是这汪“源头活水”,也是今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焦点问题。人工智能变“传道”为“悟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感悟知识的本质,独立思考、主动建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变“授业”为“精业”,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助力专业与技能精通;变“解惑”为“启惑”,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复杂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给出新方案的能力。从人工智能赋能价值引领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到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提质增效,从引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革命,到赋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从赋能全场景智能治理升级,到赋能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与支持保障,学校打造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场景的“AI+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新生态。这意味着“人人学AI、人人用AI、人人会AI、人人创AI”即将在民大蔚然成风,民大人的AI时代即将到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启新程,就要革故鼎新,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新作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科专业建设引领高校发展,必须抢抓机遇,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深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等于清仓式改革,提升理工农类占比也不等于文科后退,关键要看怎么调整、怎么优化。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紧迫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增有减、内涵发展,尽快找到突破点和发力点。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迭代升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内涵,凝练学科方向;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紧缺急需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通过跨学科、跨学院、跨团队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途径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优化现有存量学科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理强文优”的总体学科专业布局是最终目标,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是有效策略,是更好落实“全力以赴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要求的正确路径。


启新程,就要动真碰硬,在高效能治理中营造新氛围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不仅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高效能治理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二者好似车之双轮,共同发力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下好高效能治理的“先手棋”。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落实“三个模范”要求,树立“思政课老师也是辅导员,辅导员也是思政老师,全校教职员工都在上思政课,都在培养学生”的育人观念,深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体推进师德师风教育、考核与管理。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实压紧主体责任,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解决“四个到位”问题,作风建设要持久抓、见长效,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比担当、争实绩,既躬身入局、亲力亲为,当“先行者”冲锋在前,又率众前行、并肩奋斗,当“领头人”凝聚合力,确保工作一直在线,营造风清气正、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与传统观念斗争、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持久战”和“攻坚战”。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必胜信心、勇担光荣使命、传承“民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上继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共同谱写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新篇章!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