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人民日报》刊文报道我校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事迹

首页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1日

民大新闻网讯 6月19日,《人民日报》以《当参谋系纽带,找准扶贫发力点——武陵山来了教授联络员》为题,报道了我校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玉屏县委常委、副县长阮成江教授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做出的积极贡献。

附:《人民日报》(2017年6月19日 02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6/19/nbs.D110000renmrb_02.htm

当参谋系纽带,找准扶贫发力点

武陵山来了教授联络员

本报记者 李昌禹

“村民要是脱不了贫,我就在这儿不走了!”走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新改造的油茶园里,联络员阮成江胸有成竹,“按目前基本情况预测,一户农民种植5亩以上油茶,就能实现精准脱贫和长效脱贫。”

开展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进行沟通协调,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帮扶工作,多办实事好事;总结典型经验,探索工作新路子……从2012年至今,国家民委向武陵山片区有关市州和县市区分批选派了244名联络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民委所属6所院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把论文写在武陵山脱贫攻坚的大地上,为当地扶贫工作带来巨大的智力支持。

改造油茶园,让3000户贫困户致富

阮成江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也是国家民委派驻玉屏县所属的武陵山扶贫片区的一名联络员。不久前,他又多了一个头衔——玉屏县挂职副县长。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玉屏县待了3年多,潜心研究油茶种植问题,成为当地的油茶专家。

在玉屏,油茶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名片,家家种、户户种,一棵结果多的油茶树,便是农家孩子上学的摇钱树。但多年来,含油量低、产量不稳定、品种不优一直是难题。在病虫害严重的时候,“十担茶籽九担空”,收入没有保障,有的人干脆不种了,跑出去打工。怎么让油茶稳产、高产,给农民带来稳定、丰厚的收入?这成了玉屏县脱贫攻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4年,玉屏的油茶发展迎来转机。2012年初,国家民委决定从本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拔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2014年4月,作为国家民委选派的联络员,阮成江带领他的油茶科研团队来到玉屏。3年里,阮成江每年在大连和玉屏间往返10余次,团队先后88人次深入玉屏进行科技攻关,实地采样、分析数据,组建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最终在上百个品种中“海选”出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油茶品种,并开发出油茶丰产栽培和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技术。

站在茶林边,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姚元明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我们家的老茶林,以前每亩地只能出3公斤油,经阮教授改造后,现在新茶林一亩地最高能产油50公斤。我家30多亩油茶园,收入一下子翻番了。”

如今,阮成江和他的团队选育的油茶优良品种和研发的丰产营林等技术不仅在玉屏推广开了,而且在铜仁的思南、碧江等多地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准备进一步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村集体+农户’模式,把产业规模做大,帮助农民增收。”

“教授联络员果然不同凡响,一下子找准了精准扶贫发力点。”谈起这名联络员,玉屏县县长杨德振笑着说,“现在玉屏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20.2万亩,有6家油茶产业公司,年产值近亿元人民币,可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计划到2020年把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