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会在一些特殊的年份赋予特殊的机缘,让人们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1984”“2021”,这两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对于砥砺前行的大连民族大学,象征着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锐意改革、团结奋进,披荆斩棘、沧桑变化的37年。
(一)
2015年3月17日傍晚,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牵着小孙女,冲着刚走出学校正门的一名男生说:“同学,能帮我们照张相吗?”老奶奶边说边用手指向学校门口还散发着油漆味的“大连民族大学”校牌,“我家就住在这附近,学校发展真快,更名大学了,将来孙女上大学就把她送到这儿来……也许,我看不到那一天……麻烦同学帮我们祖孙在校牌前合个影。”
男生接过老奶奶的手机,认真地调整角度,尽可能把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校门、校牌和校牌下的祖孙全部框进镜头。
这一天上午9点10分,学校更名大会开始。当红绸徐徐落下,书有“大连民族大学”的牌匾熠熠生辉。那一刻,全场沸腾,掌声雷动,响彻云霄;那一天,凝结着几代民大人殷切期盼的梦想变为现实;那一年,这所几易其名的年轻高等学府刚好三十而立。
尽管,每一段历史都有着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但是,大连民族大学这30年,却是写满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奋斗篇章的一个历史段落。
1984年4月,教育部60号文件批复同意筹建东北民族大学,校址初定在吉林省长春市。
同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翌年,东北民族学院建校校址由长春市迁至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700多公里,历经曲折,一所现代化民族大学在这个一片荒芜、百废待举的小渔村开荒建校,辛勤耕耘,发展壮大。
1993年7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东北民族学院以中央民族学院(东北)的名义招生办学。
1997年7月,批准正式建校,定名为大连民族学院。
2009年9月,金石滩校区正式启用,为全面提升学校发展水平提供了硬件条件,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更好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
学校党委书记赵铸在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会上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学校抒写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高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7载春秋,惊涛拍岸,激流勇进。
一所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院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毅然开启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壮阔征程。几代民大人不忘办校初衷,不忘创业本色,以创新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不屈不挠地从筚路蓝缕中走来,从艰苦奋斗中走来,从改革大潮中走来,凝练出内涵深厚的“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团结爱校、新校新办”的民大精神,探索出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之路。
37轮寒暑,雄姿英发,一往无前。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国家民委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族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党委高举旗帜,勇担民族高等教育的重任,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成长,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从一穷二白逐步发展到今天拥有两个校区、在校生近1.9万名、56个民族聚齐的一所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大学。
回望37年,留在一代代民大人记忆里的,不只是累累硕果的成绩、节节攀升的数字,更有一个个写满希望与梦想、饱含温情与温度的民大故事。
学校领导每年与留校大学生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共度除夕;班导师20来年未曾休过一个寒暑假,假期和周末都是在办公室里指导学生学业;老师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主动在生活上默默帮助照顾家庭困难学生,还有不计得失、不要报酬为学困生补课指导;公寓管理员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关心照顾,多少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全身心投入服务育人……直到现在,全校教职员工爱生如子,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就业成才尽心出力,仍然蔚然成风,一脉相承。
牵着孙女在校牌前合影的老奶奶说:“……也许,我看不到那一天……”是的,这只是也许。
在学校37年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那么多不畏艰辛、勇于担当、为之奋斗的老一辈开拓者,他们,没有看到更名成功的这一天,没有看到申硕成功的这一天,没有看到学校强劲发展的这一天……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二)
2019年,《大连民大,为什么能行》醒目的标题出现在《民族画报》杂志的封面上。
杂志上说:年轻,是这所高校的一个重要标签,却是全国唯一连续3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年轻的大连民族大学,为什么能行?
解析和找寻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是学校昨天蓬勃发展的筋骨脉络,更是走向明天的现实需要。
1993年,不管是从中国教育的发展还是从学校的发展来看,都是较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被誉为共和国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一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发展纲要(1992-2000)》,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电化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民族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也是这一年,在距离北京800多公里、当时的东北民族学院,迎来首批103名新生,标志着学校正式进入招生办学时期,开启了立德树人的新模式,迈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步伐。
还是这一年,学校召开了首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把学校建设成团结和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高办学水平的以理工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
如果以这一年为一个时间点,学校20余年对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可能,还真不是杂志20余页的文字所能回答全面的。
维护民族团结,是大连民族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担当。在民族团结的价值导向下,无论经过岁月风雨如何的洗刷,学校民族团结牢固的纽带,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
制定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得到委领导批示并在委属高校推广。
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通过“第一课”“必修课”“公开课”等课堂形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发挥“第一课”作用,让各族师生一入校门,就能增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探索实施嵌入式互助管理,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分寝,组建各类创新工作室和学科竞赛团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连续11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各种举措和载体,让56族学子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1600余亩的民大校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而这份团结和谐风景的背后,是学校历届党委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全校积极营造凝心聚力、团结一心谋发展的执着和信念、担当和作为。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首要任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早在建校初期,学校的创建者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凝练,这所年轻学院从筹建到正式建立所禀赋的一种精神和凝聚的一份情结,以此传承和激励后人。创建者们给出了朴素而深刻的答案,那就是到今天依然熠熠闪光的八字校训:团结、自强、求是、进步。
校训是对学校创业维艰的总结,更是指向未来的醒目路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寓意其中,成为了学校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在党和国家的殷切厚望下,学校56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互帮互助,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37年始终携手;秉承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精神内核,37年始终如一。
看上去,《民族画报》杂志20余页篇幅,讲述的是学校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实则,是展示这所年轻学校,一个关于希望和未来的故事。
(三)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时隔不久,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员会、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给学校写来感谢信。信里说:山海相隔心不离,肝胆相照手足情。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玉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和20万干部群众,分外感激大连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这些年来,贵州铜仁很多地区给学校写来了多封感谢信。信里洋洋洒洒朴实无华的语言,是对学校党委及全体联络员道不尽的十年浓浓帮扶情,是说不完的十年漫漫帮扶路。
2011年初,国家颁布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发展战略》,2012年,国家民委吹响集结号,决定从国家民委机关、委属6所高等院校及文化事业单位,选派司处级干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武陵山片区担任工作联络员。
扶贫攻坚是光荣使命,是重大责任,领命于此,民大担当,在所不辞。
学校制订《大连民族学院定点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实施细则》,成立大连民族大学铜仁工作组,坚持聚焦一个主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坚持一个思路,始终保持工作连续性,突出工作创造性,研究工作可持续性;突出一个“实”字,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多为铜仁发展办好事办实事。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对口帮扶铜仁工作,因材施教,因材施策,因地制宜。摸清铜仁“底子”,找准帮扶“路子”,结成校地“对子”,“一箩筐”的举措、方法、点子应运而出。
十年来,学校派驻联络员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等荣誉。学校两次获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这是一个关于脱贫攻坚,脚下沾满泥土的故事。
2014年,阮成江教授及其团队作为武陵山片区联络员,被派驻玉屏等地开展油茶科技攻关。七年来,阮成江团队深入几十万亩老油茶林,走进油茶种植户,在大连与玉屏之间往返奔波近百次,进行各类实验,攻克了武陵山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个技术难关。
如今,阮成江选育的油茶品种和研发的丰产高值利用技术已在玉屏、思南、碧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10.2万亩,亩增收3500元以上,直接带动2.4万余人增收,15万人长效致富。玉屏把油茶产业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油茶总面积达22万亩,投产15.4万亩,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农民人均拥有油茶林2.82亩,油茶产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自从对口支援铜仁以来,大连民族大学积极拓展科技扶贫平台,规划派出了阮成江油茶团队、食用菌和软枣猕猴桃项目团队、民族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团队、梵净山基因库调查团队、辣椒产业项目团队等多支铜仁发展急需紧缺的科技团队来到当地挂职。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支支奔波的团队、一条条帮扶举措、一项项落地项目……促进新的发展,催生新的希望,演绎新的故事。扶教育、兴产业、助文化……10年来,大连民族大学119人次干部教师、10余个科研团队赴铜仁市担任联络员,山一程、水一程,跨越绵延起伏山岭,冲破重重海山阻隔,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倾力相助,鼎力支持,携手同程,共谋发展,在黔东大地撒下一颗颗饱满的果实。
中共党史中记载这样一段历史。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大地胜利会师,形成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80多年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时,在这场向贫困宣战的全民战役中,大连民大也在这片黔东大地上留下了搏击的身影,写下了奉献的诗篇。
(四)
37年沧桑变化,今非昔比。我们如何从过去和现在,集合那砥砺奋进的万千点滴,在百转千回中汇成一所学校顽强发展的脉络?
时间回到15年前,那是“十一五”开局之年。
2006年4月8日,国家民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大连民族学院签字仪式盛大举行。现场盛况空前,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来自国家民委、省市领导分别代表三方在合作建设协议上签字。
第二天,《中国教育报》刊发报道:三方联合共建,使大连民族学院迎来了发展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正步入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十年后的2017年,学校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勇挑重担,正式履新。
怎样沿着几代民大人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足迹接续奋斗?怎样立足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成为新一届党委班子,在新时代面临的一场新的“赶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学校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学校发展的“定海神针”,也是新一届党委班子的一致共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从政治上看办学治校各方面工作,坚持站在服务民族工作大局下推进事业发展,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学校党委始终把各族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预案,统筹安排,积极应对,明确分工,压实责任,上下联动,筑牢防线,多措并举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守护校园安全。
抓牢学校工作主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喊出来”,又务实管用“落下去”,按照委党组系列部署要求,强化统筹部署和顶层设计,在10个方面较早采取举措,切实以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上的提升,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稳步取得进展。
37年的发展一再证明,学校的跨越发展之路,始终凝结着学校党委对“政治立校”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站在时代新方位的更高起点上,面对时不我待的历史机遇,如何明确定位、科学谋划,如何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承担起民族高等教育的责任,奋力实现学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抓住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2018年12月5日至7日,中国共产党大连民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极不寻常的三天,成为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节点。
会议明确提出“突出学科建设、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三个突出”战略,科学回答了学校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思想的力量,总能穿透迷雾标定前行的方向。
从这儿开始,民大人再次用责任和担当挑起了新时代民族教育的重任;从这儿开始,一直积极探索改革方向的大连民族大学驶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也正是从这儿开始,这所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府再次坚定一个目标:立足中国大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向着高质量的现代化大学迈进!
几年来,学校披荆斩棘。积极争取国家民委以及省市政府对学校发展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学校未来发展拓展了更加坚实而广阔的空间。
几年来,学校硕果累累。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同时被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拥有9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个。
几年来,学校成绩斐然。新增460亩校区用地并顺利启动金石滩校区扩建工程,获批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性批示。
几年来,学校朋友圈越来越大。同8个省的30余个地区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伙伴关系,并重点打造了贵州省铜仁市、大连金普新区的两个校地合作示范区,积极推进新时代科技援藏和服务国家战略,与西藏自治区民委、西藏农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时光的年轮跨进“十三五”收官之年的门槛。2020年1月11日,国家民委、辽宁省、大连市进一步共建大连民族大学协议签字仪式举行。国家民委、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领导共同签署共建大连民族大学协议。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国家民委党组和地方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着力加强党的领导。3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党委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在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中,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春潮里破浪前行,不断把在沿海开放地区兴建一所新型民族高校的美好梦想变为现实。”
会上,赵铸书记满怀豪情,饱含深情。
趋势所驱,责任使然,在新时代、在新征程,大连民族大学从容迈步,继续在高等教育历史的脚本里,抒写属于这一代民大人的新篇章。
(五)
如果使命可以计量,那么它更多的是承载着身处时代的分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将赋予大连民大怎样的使命?
只有了解学校身处的时代,和在时代中学校所处的方位,才能站在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新的理念、新的改革、新的作为,标注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方位。
——2017年,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突出立德树人,全面总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成效,查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有效举措,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项一项地落实举措,一点一滴地争取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和建设现代化民族大学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2018年,学校党委正式印发了《中共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关于优化职责机构调整的工作方案》,结合新一轮干部聘任,对深化学校机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这是学校党委一次务实的改革,既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也尊重现实,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
——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召开,按照国家民委党组和地方党委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018年,学校召开了更名大学后第一次党代会。大会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和未来五年工作目标,确立了以深入实施“三个突出”战略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9年,站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党委发出号召,教师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书”的事业追求,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严谨治学,以正确的价值观浸润各民族学生的心田;学生要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追求,让民大校园成为求学治学的最佳环境,让民大学风成为民大文化,让“学在民大”成为民大口碑。
——2019年,在学校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党委掷地有声地提出:要积极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让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每名老师都在上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这是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形成的育人大思路和大举措。
——2019年,在秋季学期召开的首次全校大会上,在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又一次吹响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冲锋号,全面打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战役。
——2020年,学校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特区建设和启动“一院一策”实施工作,这是学校办学治校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再一次体现了学校党委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和深谋远虑的改革智慧。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党委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对“三项重点工作”和“三件大事”内涵进行全面升级。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不管改革面临的矛盾多少、难度多大,学校党委始终具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与时俱进、主动求变、攻坚克难,保持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
在学校党委的统筹谋划、强势推进下,几年来,一个个具有全局性、导向性和保障性的重要文件的出台,让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在学校发展的布局中拔地而起。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真正彰显出学校党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魄力。
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通过举措厘清思路。
每一次的改革创新都是一场迎难而上的攻坚战,统筹谋划的突围战,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有跋山涉水、闯关夺隘的勇气和毅力;每一轮改革深化的最终目标都是让改革的红利最大限度惠及师生,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
“在民大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要通过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改革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
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连民族大学对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的最好回答。
是的,我们建校时间不算长,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并在这段历史中,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迈出了蓬勃发展的一大步。
是的,我们教职工人数不算多,却在民大的史册上抒写了一代代奋斗者勇敢坚毅、吃苦耐劳、接力实干、开拓进取的奋进篇章。
是的,我们的校园面积不算大,却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届届优秀人才,留下了一代代民大人步履铿锵、砥砺前行的足印。
是的,我们始终在跟跑,领跑固然重要,但是,跟跑也同样重要,就拿马拉松比赛来说,最终获胜的,往往是跟跑者。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大连民族大学这所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学府,在国家民委的正确领导下,正以担当作为和实干奋进的姿态,汇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潮流的追赶与超越中,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