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新闻网 这是迈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二个暑假,2014级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9名本科生参加了由乌云娜教授和宋彦涛老师指导,2015级硕士研究生贾子金学长带领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呼伦贝尔草原植物资源调查及刈割实验样地本底调查。这是乌云娜老师课题组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从2016年7月19日出发到8月9日返程,时间飞逝,二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满载欢乐和知识而归。
在出发前的出征动员会上,乌云娜教授首先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谈起,提出了实施这一战略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现实。进而指出,大学生应通过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科学的创新及思维习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能亲身参加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则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多做、多学、多思、多想,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深度融入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期待全体同学都能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注意安全,满载而归。
经过两天一夜奔波,实践团队终于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额尔古纳站,并与先前到达的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生汇合,开始了为期二十天的野外实践之旅。
实践团队首先开展的是呼伦贝尔草原资源调查实验工作。两位硕士研究生学长带领9名本科生到额尔古纳生态站的研究基地内识别植物。学长每一种每一株的详细讲解,教会了大家如何选样方、认植物、辨物候期、测植物、估盖度、装袋、取土样。我们在其中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之中。
在其后野外考察过程中,9名同学分为两组,由两位研究生各带一组,通过采集草地样方的形式进行。在样地随机选取并以1m×1m样方框覆盖,估算其内植物群落的总盖度和分盖度,测量各物种营养高度、生殖高度、物候期、长势等,记录株从数并进行样本的采集。采集植物后,把地表上覆盖的枯落物全部收集。然后,在样方框内选取一条对角线,在两端点及中点处从地表向下取0-10cm,10-20cm土层土样。最后,在离开之前把取土留下的土洞填平,避免以后羊群来这里吃草时羊腿陷入地下。在接下来的11天,我们从黑山头镇出发,日夜奔波,在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境内的12个不同的地方,依据科研项目的要求标准,共开展了72个样方的调查工作。
其次,是开展刈割强度试验样地的本底调查。该工作在黑山头镇的额尔古纳生态站的样地进行。在宋彦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草甸草原96个样方的调查,历时6天半,采集全部物种的地上生物量。那些日子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野外生态调查的辛苦。为了避开正午的高温,早晨四点钟就出发工作,晚上8点伴着星辰回到站里。虽然工作很累,但获得的是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在繁忙的日子里,忙里偷闲,看看天边的云,看看围栏边低头吃草的牛羊,看看微风徐徐下的绿色浪潮,都能给我们带来欢愉和快乐。
紧张、辛劳、艰苦的二十天的实践活动很快过去,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工作中的细心、专心和耐心的所谓“三心”;领悟到科学实验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三性”;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团队协作精神。按他们自己的话说:“从前课堂上学习,有时昏昏欲睡,有时茫然混沌,不知学习路在何方?但这次实践活动却让我们打足了精神,找到了未来前进的方向,真的是“累并快乐着”。
感谢乌云娜教授提供的这次机会,感谢宋彦涛老师的野外指导和帮助,感谢研究生学长无微不至的照顾。通过这次暑期实践,使我们更深入的感受到生态学的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提升了我们对生态学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这次难得的活动也加深了我们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们自身之间的情谊,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生态学素养和生态学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期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成长的步伐不会停止,请放心,您的学生未来一定不会让老师们失望”。
(信息来源 张轶男 学生记者 徐鑫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