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特色研究平台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有形有感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持续优化内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做好课堂教学模式多样性建设,树立清晰教学目标,持续优化内容设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等内容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增加翻转课堂、组建学习研讨小组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以《植物生理学》课程为例,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可以适时引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习俗等相关的植物知识。讲解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时,可以提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利用植物特性的智慧,如梯田种植、间作套种等,体现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讲授“植物的水分生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中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截止2021年,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26处,是世界上灌溉类型最丰富、工程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另外,还可以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选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植物,讲述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象征意义或相关传说故事。这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二、润物细无声,创新实践育人路径,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班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课外活动、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研究平台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深挖“中华民族一家亲”元素,依托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专业竞赛、主题班会等,抓住入学教育、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将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班级文化建设等,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环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中。
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等校外活动,在深化对国情民情世情的了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庆典活动、主题活动等,为各族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才华、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切感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增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各民族大学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在心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不忘初心,追寻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大先生’
边巴扎西副主任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闭幕会上提出的“努力把每一名老师锻造成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模范,人民教师为人民的模范、为人之师言传身教的模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正处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不仅要积累扎实的学识技能,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追寻教育家精神、根植教育家情怀,担当历史使命,立足三尺小讲台,争当时代‘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