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党代会巡礼•基层党建篇】旗帜引领方向 思想照亮前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党建工作综述

编者按: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拓展工作基础、夯实工作内涵、打造党建品牌,不断提升基层党建生机与活力。为迎接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党代会巡礼•基层党建篇】专题专栏,全面展示各基层党组织五年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向第二次党代会献礼。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坚持向中心“聚焦”、向发展“聚势”。近年来,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组织工作不断提质增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立足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一条主线、两个强化、四个突出”的工作思路,坚持“马院姓马”的鲜明政治立场,强化“在马言马”的时代担当。



一、“一条主线”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并以此为“纲”作为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及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党支部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培训,依托平台和学科团队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以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确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取得突破。


强化思政课主渠道育人功能,全课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主渠道育人功能武装学生头脑,连续11年面向新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第一课,为各民族大学生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各门课程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学资料库,为思政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考试资源,探索有机融入之道。围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共同性”,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好“道中华”案例素材,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


依托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聚焦主线开展理论研究,累计立项100余项。开展实践研究,连续12年面向全国17所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多项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或政府部门采纳,相关研究工作经验得到了汪洋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二、“两个强化”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以集中学习教育铸魂,引导支部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汇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党支部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抓紧抓牢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党内法规,引导党员强化政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政治监督,全力抓好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分工明确、措施具体,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整改到位。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责任,学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3BDD4


党支部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依托支部大会、党日活动、周末理论大讲堂,每周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丰富创新学习载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学、理论实践结合学、分级分类精准学,集中教育有形有实,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提升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洗礼、党性淬炼和实践引导,党员教师“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日益坚定。


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党支部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为目标,以“夯基、建设、创新”为建设思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建设抓手,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聚焦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理论研究宣传上来。按照示范化标准加强党支部建设,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路线,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组织纪律、领导制度,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规章制度体系,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创新型党支部、服务型党支部”党建品牌建设。


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根据工作需要,推进支委会换届,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需要对支部工作进行科学分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了支部工作组织得力、开展有力。坚持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支委委员能以身作则,认真履行职责。


持续深入开展校园先锋工程对接工作。党支部对接环境科学191团支部,支部教师一对一帮扶环境与资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名党员教师都与所对接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况,增进师生情感。支部还召开环科191班学生座谈会,向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动员环境191团支部同学参加学在民大征文活动,经支部教师指导后团支部全员参赛,最终有14名同学获评优秀征文奖;出资为环境191班9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捐赠学习生活用品,并征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难题,尽力帮助解决问题。


近年来,党支部获评2017-2018学年大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辽宁省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2021年大连民族大学优秀党建工作品牌、2021年大连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大连民族大学先进集体、2022年大连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2年大连民族大学“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等荣誉。



三、“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教学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关键课程”实效性。构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情调研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教学方法创新为抓手,以追求教学实效为目标,推进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课程建设。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独立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组织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面向大三学生全面开课。实行“备课-听课-研课-评课”一体化课程建设模式,课程建设成果显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获评校级精品课。


坚持内外课堂相结合、内修与外化相统一,强化协同共进、联动发展的系统思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打造思政育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挖掘运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7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师资库。坚持每学期将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榜样人物请进来,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现场参观、云上游览等方式,开发了“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多项品牌育人活动,活动辐射师生8万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相关工作经验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引领全校“三全育人”大格局。设立8个“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新工作室,围绕理论宣传、课程思政、党团工作等七项内容面向二级学院开展指导,年均开展对接活动50余次,辐射带动千余名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19年以来,学校已培育百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百门育人成效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和百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2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


二是突出学科建设。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推动学科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学院现设有1个省级研究平台——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学院积极推动平台创新发展,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强化平台组织管理,增强学院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院吸纳中青年骨干力量,组建体现学校优势特色的学术创新团队,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对外交流、集成攻关发挥学科引领作用。近年来,教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政府科研奖励。


3D1CC


三是突出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29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77.8%,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近70%,66.7%的教师来自“双一流”高校,是一支年轻有活力、基础好能干事、发展潜力大的教师队伍。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注重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严把人才引进关,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坚持每年安排不少于2/3 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或学习考察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坚持开门办马院,逐步优化兼职教师结构。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将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等八支队伍“请进来”,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大师资”队伍,搭建“大师资”平台。强化青年教师自我成长意识,加快培养速度。依托“银龄工作室”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科研引导,不断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师资队伍中有2名教师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15名教师获评辽宁省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半数以上教师获得过教育部或辽宁省教育教学奖励。


四是突出理论宣传和社会服务。加大理论宣讲力度,提升服务社会品牌。强化学院与地方基层政府、企业合作,打造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实现校地、校企联动促党建的新局面。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讲好思政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扎实开展社会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走深走实走心,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高度自觉和政治担当。支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长期坚持为社区进行理论宣讲,与大孤山街道、海青岛街道、金石滩街道等建立稳固对接关系。抽调骨干教师组建理论宣讲团,面向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年均30余场。


积极参与中央有关部委、省、市组织或委托的重大研究任务,鼓励组织教师根据地方需要,开展政务调研、理论探索,为地方有关部门在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红色资源挖掘与利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探寻解决方案等,提升资政建议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水平。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等的研究宣传工作,成果陆续在学习强国、《中国民族报》、《辽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



风雨兼程担使命,砥砺前行践初心。高高飘扬的党旗,引领着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全体党员砥砺前行、勇当先锋。站在新起点,直属党支部将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升政治能力,坚持站在服务民族工作大局下推进学院事业发展,跳出马院看马院,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民委党组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具体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聚焦铸牢主线,进一步凝聚共识,立足委属高校使命任务,落实好新“三定”规定要求,把党的民族工作的发展需要融入自身的核心业务,按照学校党委抓落实、抓基层、抓学风的工作要求,切实增强推进学校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激越的情怀,迎接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上一条:【党代会巡礼•基层党建篇】探索“五融合五保障”路径 实现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创优——生命科学学院创建辽宁省“标杆院系”纪实